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应并行不悖

发表日期:2012/1/4 8:58:16    出处:    作者:     点击:880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高文兵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通才教育问题,通才与通才教育成为热点。而相比之下,对专才与专才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几乎降到冰点。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认识有待提高与深化。这里,我主要谈三点认识。

  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既要有通才又要有专才

  关于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我们的认识经常陷入两者对立与对抗的误区。历史给了我们很多启示。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上岗就能立即发挥作用的专才,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苏联学习搞专才教育,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并依据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学科体制大改组,其结果是学科专业细化与窄化。

  近二三十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持续改革与社会生活稳步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也在持续改革,主要表现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几次调整,数量逐步减少,口径逐步加宽。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与素质教育,通才与通才教育,逐步进入或回归我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突破了苏联模式。这些年,在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上,我们做过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在一统二包的用人机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我们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不但已经基本上认清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面对市场选择,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市场中冲浪或弄潮,而且已经基本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能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变化与岗位选择,在适应中满足国家需求、提升自身素质。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可喜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一种倾向似乎又一次掩盖另一种倾向。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才教育时,我们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专才与专才教育,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专才与专才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学生、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

  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时代和新型工业化大时代,更是既呼唤通才又需要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

  讨论通才与专才,势必讨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和专才都出自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既包括通才教育也包括专才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我们的高等学校有时认识明确,有时却没有自觉地加以考虑与选择,往往陷于认识迷茫、方向迷失的境地,进而失去对办学思想与行为的有效把握。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通才与专才都是并存且互补的人才,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的兼顾并不是难事。

  第一,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高校实现。清一色的专才教育与清一色的通才教育,不利于高校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不利于国家建设。行业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长于专才教育,办学定位可以偏重于专才教育,多培养专才;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有条件和资源从事通才教育,办学定位可以偏重于通才教育,多培养通才。本科院校办学一味求大、求全、求高是错误的,一些高水平的行业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片面追求综合化也是错误的。

  第二,可以通过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群实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5A即本科教育专业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型、研究准备型与高级技能型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基本上属于通才教育,后一种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在本科层次上,既有通才教育,也有专才教育。本科层次的通才教育是硕士与博士层次专才教育的准备、过渡与基础。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齐全,学科资源容易转化为教学资源,既可以在本科层次上做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也可以在本科层次通才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高层次专才教育,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呈金字塔型结构的高层次专才。我所在的中南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不断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探索建立有效结合点和平衡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探索通专兼顾与兼容型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可以通过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的厚基础、宽口径学科教育实现。学生智能倾向存在差别,兴趣倾向也存在差异。学生的智能倾向与兴趣倾向,如果与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不相符合,不但知识、能力与素质无法健康发展,而且意志与志向会遭遇挫折,进而影响人格健全发展,这对于学生个人、对于学校、对于国家,都是损失。在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时将他们一次性绑定在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路径上,是对他们智能与兴趣差异的忽视与忽略,是一种高风险教育行为。多科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有条件也有责任规避这种风险。在这方面,中南大学近年来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在本科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学科群优势,从2008年起,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按学科大类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智能倾向显现充分,兴趣倾向也表现充分,再进入相对明确的学科专业学习,初步形成了通专合一、通专弹性分流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互补的教育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课程设置类型。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就其应然本质属性而言,是两种教育教学方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连同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本质差别不是课程设置,而是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换言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课程设置,但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

  专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同是法律课程,资深律师与法学教授或法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地学课程,资深地质工程师与地学教授或地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临床医学课程,主治医师与医学教授或医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识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专才教育,可以通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塔底;通才教育,可以专才教育的教学方式为塔尖。

  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既要有通才也要有专才,以通才否定专才,或以专才否定通才,两种做法都不妥当。在对于人才的认识上,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200934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