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书把孩子带进独立阅读之门

发表日期:2012/1/4 9:00:17    出处:    作者:     点击:741

《中国教育版》2011127日 星期四,第六版

 

 

[]“小妖怪童话”系列(10册,针对幼儿园)

[]“花袜子小乌鸦成长故事”系列(6册,针对幼儿园)

[]“劳拉的星星”系列(7册,针对小学)

 

 

 

 

[]“‘我长大了’儿童情感启蒙故事”系列(7册,针对幼儿园)

 

挑选适合孩子的书。新华社发

编者按:

    桥梁书是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从听故事到自己读书、从读图到读文字的过程而专门创作的儿童读物,在图文比例和文字难度上均具有过渡性质。

    事实上,孩子从认字到独立阅读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样自然而然,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桥梁书概念的提出正是要为迈“坎”的孩子们提供一双最合脚的“鞋子”,让他们萌生阅读一整本书的自信,从而为将来的独立阅读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专家视点

  桥梁书是一个伪命题吗

  ■儿童阅读研究者 王林

    国内第一套在封面上明确标着“桥梁书”的童书,当属广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我爱阅读”系列丛书,这套翻译自法国巴亚的图书,在欧洲也是按照分级阅读的概念,分成了红、黄、蓝3个难度级别。

    童书市场需要创造力

    短短两年时间,桥梁书似乎已经成为童书出版领域的新热点。到童书市场上看看,标有“桥梁书”字样的书虽不至于泛滥,但蔚为可观。于是,有人说桥梁书有泡沫,有人说桥梁书缺乏学理依据。

    中国的童书市场总不缺乏这样的“冷眼观察者”或“理性思考者”。当任何一个新的出版热点出现时(或许还没有出现时),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想象:这一定是在炒作,一定是出版社在愚弄读者。因为这些新的概念(其实可能只在中国还是新概念而已),如近几年童书出版中比较热门的图画书、分级阅读等超出了他们阅读经验的范围,让他们感到不安,所以,他们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让一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的读者作出否定判断。例如,当大家讨论图画书的作用时,他会说我小时侯没读过图画书不也挺好的吗?当大家讨论分级阅读时,他会说我5岁就开始读《红楼梦》,怎么解释?这样的言论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略加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以个体替代整体、以特殊替代普遍。

    桥梁书已经很热了吗?有一次,我给家长作讲座时,顺带提及桥梁书。演讲结束后,有一位妈妈来问:“请问您刚才提到的‘桥梁书’,是不是讲如何修桥的书?为什么小孩子都要读这些书?”从这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可以看出,桥梁书可能只在小圈子里有一些讨论,出版上有一些数量,大众其实对其知之甚少。我常说,中国童书市场最大的下滑不是码洋而是创造力,中国童书市场最大的“敌人”不是新话题而是粗制滥造的书。去书店里看看或者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吧,看看《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有多少个版本?去一般的家庭看看书架上的书吧,有几本是真正值得孩子阅读的?再看看已经出版的制作精美的桥梁书吧,哪一本拿出来不比一些烂书强?所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吹童书市场上的一些新鲜事物(图画书、桥梁书、分级阅读等),是因为我们的童书市场需要这样的创造力,哪怕这些新概念来自国外,哪怕有些炒作、泡沫和参差不齐。“水至清则无鱼”,不要低估读者的判断力,泡沫就让市场去消解吧。

    从图到文的平稳过渡

    桥梁书来自欧美一些阅读和阅读研究的大国。英文的桥梁书是从简易读本开始,直到章节书,再往上可以衔接系列书。在《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中,专门有一个针对57岁年龄段的推荐,其实就是桥梁书。不可否认,桥梁书刚开始并不是有理论指导的出版物,而是来自小读者的需求。经典桥梁书《小熊》的编辑灵感,来自于哈波柯林斯出版公司的编辑厄休拉经常听图书管理员说,不少孩子去借书时常常会说:“这书我能自己读!”于是,她萌生了要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编一套图书的想法。慢慢地,这类书在市场上被读者认可后,才越来越成为编辑的自觉,到后来分类越来越细化,有些出版社在简易读本中就会分出四五个不同的级数,跨越的年龄大约从学龄前到三四年级,以知名度最高的哈波柯林斯公司出版的“我会读”系列为例,第一级的适读年龄正是学龄前到一年级。

    桥梁书概念的提出,既是童书出版观念的创新,也是呵护儿童阅读能力的表现。过去的童书出版常常只有题材概念,如儿歌、童话、儿童小说等;或者只有时间概念,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选、新时期儿童文学选等;或者只有作家的概念,如某一位作家的作品集等。在所有这些角度中,最缺乏的是阅读理念和读者年龄的概念。例如,儿童的阅读是如何起步的?他要经历怎样的阅读历程?儿童在每个年龄段阅读的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很少有人研究,书店童书柜台的摆放也常常是按体裁来分类。桥梁书正是看到了孩子们在迈“坎”时的困难,作为特定的读物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图像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对很多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引导孩子成为成熟的阅读者

    桥梁书不只是书籍文图比例发生变化,还意味着阅读方式的变化。如果说图画书主要是亲子共读的话,桥梁书则要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后才能大量阅读,直到成为成熟的阅读者。这个时期的小读者,多多少少也认识了一些字,但还不能自动化地一见即知,阅读的流畅度也大受影响。根据调查,很多孩子就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放弃了阅读(读教材不算在内)。这时候,桥梁书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例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桥梁书“小妖怪童话”系列,每本书约有4000字,从整个版式看,每页图占了2/3的篇幅,文字有40100字。对5-7岁的孩子而言,阅读之后会有一种“我也能读一本书了”的自信。

    当然,不是所有的小读者都需要桥梁书,儿童的阅读有速度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可是,对于阅读研究者而言,要思考的恰好是这些“读困生”的问题。因为造就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就是为教育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一个会阅读的孩子,总能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成长。而对于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再多的教育弥补措施都收效甚微。很多桥梁书都是经典之作,例如“花袜子彩乌鸦成长故事”系列就在全球畅销了14年,顽皮的花袜子也已经成为很多孩子最喜欢的角色。所以,退一步讲,即使不从桥梁书的角度,这些图书本身也是值得孩子阅读的好书。

目前桥梁书仍然是引进版居多,但本土原创也已经不少,而且品质很好。例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桥梁书开心读——方素珍系列”,海燕出版社的“我爱阅读”桥梁书系列。我认为,桥梁书的编辑一方面要有清晰的编辑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更关注学理。毕竟,我们还缺乏对桥梁书的一些关键要素,如文字、词汇难度、句型结构的基础研究。等到桥梁书成为成人口中的常见词语时,这个类型的童书才算真正成熟。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

 

【一线声音】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目力识别、调取字库、匹配,还涉及意义的理解等,需要参与阅读的各系统不断磨合、调试,才能让小读者逐步熟练,达到独立阅读的目的。

让认字的孩子学会阅读

    ■小橡树幼儿园 王甘

    在国外的时候,常看到朋友的孩子在一二年级时就一天一本书地看,能读《哈利·波特》这样的大部头的也不在少数,令人惊异。有人说这是因为英文好学,的确,英文是拼音文字,对于已经听得懂的词汇,孩子根据字母和读音连蒙带猜,容易读出来。中文和英文不同,不认识的汉字除了查字典和根据上下文猜测之外,其他线索较少。但是,丰富多彩、循序渐进的英语儿童读物,以及学校和家长对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也是功不可没的。

    美国的小学,尤其是初年级的书写作业较少,但是,老师经常会要求孩子回家读书。而小学初年级的读物中就有桥梁书。所谓桥梁书,已经不像图画书那样以图为主,而是以文字为主了,但是,几乎每页还都是有图画的,能够给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点线索,而且印刷字体也比较大,文字总量并不高。为什么要有桥梁书呢?这要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说起。

    过去,一说起阅读能力,我们就觉得是识字。可是,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很多孩子的识字量大约已经上千,翻开一本儿童读物,大部分的字都认识,但孩子还是不肯自己读书,觉得太累。甚至有的孩子在慢慢读完一段后,对段落的意思并不能十分理解。

    如果孩子认识书上的每一个字,可是不能完整地把书读上几页,我称之为缺乏阅读耐力。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目力识别、调取字库、匹配,还涉及意义的理解等。羽翼未丰的小读者是非常容易感到疲劳,并因此望而却步的。阅读需要不断地进行,使参与阅读的各系统不断磨合、调试,才能让读者逐步熟练,达到独立阅读的目的。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教育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既缺乏认识,又缺乏行动。尽管有的小学已经开设阅读课,但往往侧重于教授方法,并没有把每日的阅读实践当作重头戏。而父母当中能带领孩子每天进行阅读的人,就更为数不多了。

    识字如果不能与阅读相结合,孩子很容易忘记已经认识的字,成人就要给孩子布置更多的写字、组词练习,越发挤占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没有在小学一二年级发展出独立阅读能力,这不仅会给今后长远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障碍,也会严重影响今后各科的学习,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小学初年级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现在不少家庭从孩子很小开始就开展亲子共读,这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孩子不仅通过听掌握了大量语言要素,也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庭就停止了亲子共读,把一切交给了学校。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仍然需要家庭的帮助。在小学一二年级,培养阅读耐力特别重要。而阅读耐力的培养没有别的捷径,只有积累相当的独立阅读量一途。

    可是问题就来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已经到了一定水平。如果读物过于简单,就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无法让孩子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就难以达到积累独立阅读量和阅读经验的目的。试想,一个在亲子共读时已经能听懂侦探小说的孩子,到了独立阅读时,却要退回到低水平,反复读“太阳照,小猫跳,小狗叫”这样的简单文字,怎么可能产生兴趣呢?

    因此,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挑选能够吸引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兴趣、同时文字量又不太大的读物,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冲动,愿意并能够比较容易地读下去。这样,一本又一本地读下来之后,孩子既增长了信心,又积累了阅读经验、培养了阅读耐力。在积累了一定的文字阅读量后,孩子就能进入比较顺畅的阅读阶段。

    这时,在图画书与纯文字书之间过渡的桥梁书,就成了很好的选择。例如,从日本引进的“小妖怪童话”系列就是很有趣的一套桥梁书。首先,它的内容好玩,几个栖身都市的可爱小妖怪,做好吃的、当理发师,有的还一本正经地要读书,这多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其次,画面可爱,说是妖怪,可形象一点都不恐怖,反而圆圆胖胖像小婴儿。另外,字体也比较大,小读者很容易读完,也比较容易产生“哇,我好棒啊!”的成就感。

    读的时候也要注意技巧。刚开始,成人可以和孩子共读,一人一段,孩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鼓励他猜,或者请大人帮一下忙。读完故事,在生活中,还可以在出现类似场景时和孩子一起回忆:“你刚才说的,怎么这么像小妖怪啊!”重温书中的乐趣。

    好看的书孩子可能要反复看,第二遍时,孩子往往就能自己读了。一旦孩子开始自己阅读,识字就不是难点了。每天的阅读都在不断复习着汉字,可是孩子并不觉得自己在做“练习”,孩子沉浸在有趣的故事中,正乐此不疲呢!

最后要说的一点非常重要,成人往往觉得桥梁书是给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孩子准备的。这种观点可能来自外文桥梁书的适龄范围,但实际上汉字阅读有其特殊性,中文的桥梁书如果是大人读给孩子听,则上述范围可以适用。但如果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则往往需要孩子的汉字识字量达到1000字以上。按照目前小学语文的识字进度,这大约是在小学二三年级。因此,小学二三年级可能更接近桥梁书的适用年龄。当然,不同家庭的教育背景不同、亲子共读经历不同,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建议】

  读桥梁书不妨“手舞足蹈”

  ■杭州市上城区天长小学 蒋军晶

    桥梁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并且图的连续性强、画面丰富,对文字有很强的解释功能,因此即使有较多的字不认识,孩子依然可以通过读图,连猜带想,克服阅读障碍。那么,让孩子独立阅读,是不是意味着在他们阅读的前、中、后期,老师应该彻底消失,一点儿事都不能做呢?当然不是!老师能做点儿什么呢?或者换一个角度想,孩子自己默读完书,我们应该再让孩子做点儿什么呢?

  再听老师“夸张”地读一遍

  “小妖怪童话”这套桥梁书的文字通俗自然,非常生活化,但其中不乏一些巧妙、“高级”的词句,比如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的修辞等。问题是一二年级的孩子的独立阅读往往是“闪读”,追求快速,只解大意,一般不会慢下来细细体会这些词句,结果往往是书读了不少,词汇量却没有增加。

  我主张老师有机会时为学生读整篇故事,并且要用丰富、夸张的语调来读。例如读到“脏兮兮的妖怪”时,拖长声调、加大音量、皱起眉头,让人觉得那脏兮兮的模样如在眼前;读到“胸有成竹地点点头”时,挺起胸膛反复多读几遍,引起大家对成语的注意和思考;读到“嘟囔”时,就临时加词,真的不停地嘟嘟囔囔,让学生在情境中推想这个陌生词语的意思;读到“头发乱蓬蓬的,简直像热带丛林”时,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让他们聊聊热带雨林似的头发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读、这样的听,会让学生慢慢理解到粗读和细读是完全不一样的,领会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词汇丰富的读者。

  自己再大声地读一读

  “小妖怪童话”的每个故事,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大声读一遍,占用的时间很合适。“小妖怪童话”的语言没有生僻词汇,念起来顺口,读一遍也不费力。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声读出来,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大声读的好处挺多,首先是帮助理解和记忆。一二级的学生有时虽然认识文字,却不怎么理解字面的含义。而朗读是一种调动目、嘴、耳等各种感官的活跃的整体运动(加上表情和动作,简直就是全身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加速理解,使他们的记忆更持久。

    其次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七八岁的孩子学习生字,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这个字,今天认识,过几天可能就不认识了;那个字,在这篇文章中认识,换一个语言环境可能就不认识了。所以,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提高生字的出现机会,提高学生对字的敏感度——即在任何时空看到这个字都要有一种回忆的冲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声读书。那么,学生在朗读时,老师要注意些什么呢?

    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让他们简单地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应该注意听学生朗读时的发音和语调,但不要经常中途叫停、纠正,而应该等学生读完再提示。学生朗读不熟练也不要说“不行”(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要努力发现并称赞学生的闪光点。不要经常齐读,因为齐读容易产生“唱读”现象,使语调变形。不要轻易否认学生为了强调而夸张地朗读,尽管我们成人听起来有些别扭,诱导学生主动读给老师、家人、同学听。

  大家再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说一说”的意思,其实就是让学生围绕正在阅读的书进行讨论,讨论一本书的好处很多。

    为什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买《哈利·波特》?好看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在看,你不看,你就显得很“土”。小学生最怕孤单失群,试想,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讨论一本书,这是怎样强大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经常性的讨论可以影响一个班的阅读氛围。

    另外,讨论本身是件美妙的事,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讨论就是交流和分享,交流崭新的想法或者问题,分享阅读后的欢乐或者难过,可以调整、扩展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像“小妖怪童话”这样有趣的书,其实可以放开让一二年级的学生聊,只要老师给时间,他们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说小妖怪“超酷”的魔力、那些疯狂的游戏和里面好玩儿的人物。这套书里的人物确实活泼可爱,《神奇小保姆》里的宝宝任性起来乱喊乱踢、哭哭闹闹,谁没做过这样的事呢?《超级理发师》里那个小姑娘邋里邋遢,兜里总是装得鼓鼓囊囊,不就是自己的同桌吗?好的儿童文学总是能勾起孩子说的欲望。

    有的老师觉得,让学生自己“随便聊聊”太可惜了,老师应该引导、指导。但是,很多老师设计的话题总是带有说教性,如“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等。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归纳、总结、提炼思想认识是很反感的,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在孩子眼里,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把话题设计得有趣一点儿、开放一点儿、有创意一点儿,契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例如:书里的小妖怪和我们以前想象中的妖怪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书里哪个情节最爆笑?猜猜“小妖怪童话”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学生围绕一些话题畅所欲言时,千万别用什么标准答案去评判他们的发言。阅读讨论就是要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说来听听”,只要他说了,他就成了这本书的主人。只要他经常说和书有关的话题,他就是书的主人。

【家长感言】 

  小小孩的故事多

  ■李莉

    为人父母者在人群中总是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他们最爱讨论的话题就是孩子,父母们为此常常说上好久,那是因为孩子身上能说出来的故事特别多。

  “‘我长大了’儿童行为启蒙故事”系列中有一个故事《我不玩了》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看到这个故事时,我一边读,一边笑,因为故事里的小鹿像极了我的女儿。她两岁多,最喜欢说的话是:“这是我的!”只要她看见的、喜欢的、想要的统统都是她的。您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小小孩们就是这个样子,千万不要认为她是自私、粗暴、吝啬的小女生,只是小小的她还弄不懂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而已。她不坏,只是还没有长大。

    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忙着用成人的定义评判幼儿的行为,更不应该随便地指责孩子的行为,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

    儿童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大概两岁多时,就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有了自我的概念,小小的他们一直在适应和发现这个社会。婴儿时期,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全是他的,一睁眼就有了,一闭眼就没了;哭一声就有吃的了,再哭一声屁屁就舒服了……直到他们渐渐长到两岁左右,才会完全理解“我”是这个世界上独立的一部分,所以通常也就是在两岁左右,孩子才开始使用“我”这个代词。“我”的出现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当然,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最爱说的话就是:“这是我的!”“他不听我的”……

    父母常常会为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感到苦恼,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向幼小的孩子解释,才能让孩子理解。其实,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故事、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故事,就是敲响他们心门的钥匙。

    《我不玩了》里的小鹿多像个小小孩——“鹿这个家伙,不管什么事情,都想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开篇第一句就是这么说的。

    小小孩——鹿和她的朋友玩“石头、剪刀、布”。玩着玩着,她开始耍赖皮了,明明她输了,轮到她找,可她就是不干,大家只好重新划拳,只会藏脚、不会藏头的她很快就被抓住了。看,这不是小小孩又是谁呢?我的女儿就总是藏在一个地方后,如同鸵鸟一般脸朝地板、翘着屁股喊:“妈妈,你来找我啊!”

    故事继续,继续划拳,可是划着划着,小鹿又不干了,她不当找的人,还只肯出石头,要求别人必须出剪刀,好让她赢。一开始别人还让着她,玩着玩着,大伙都不干了,谁肯一直让着她啊!

    故事到这里峰回路转了,原来小鹿霸道、蛮横、不守游戏规则是因为她长着蹄子,所以只能出石头,不能出布和剪子啊!她一直觉得这个游戏对她而言不公平,又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唉,难怪她这样了,她不就是个干不了、还想干,还非常想赢的小小孩吗?我可怜的孩子啊!

    还好,大家想出了新办法,用嘴巴作出石头、剪刀、布的样子,游戏继续!

    看,多简单,小朋友们理解了鹿的痛苦,也就原谅了她的蛮横、赖皮,他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了。假如生活中,您的孩子也碰到了这样的痛苦、遇到了耍赖的朋友,来吧,咱们一起听听《我不玩了》这个故事,看看故事里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吧!

理解孩子,给孩子找到合适的故事,然后读给他听。您和他偎依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个适合他的故事,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在昏黄的灯光下,您给孩子讲着故事,这一幕也将是他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中国教育版》2011127日 星期四,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