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些特色学校建设的研讨会现场,不少学校介绍的只是一些很特别的做法,不少校长对特色学校存在表面化、浅显化的解读。认识上的误区总会引发行为上的偏差,特色学校究竟“特”在哪里? 如果对特色学校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义一知半解,就会直接制约特色学校的创建。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如图示的书法课、围棋课、农技课就只能说是学校的特色课程,而不能据此认定“特色学校”。 ■王建强 “特色学校是个筐,啥东西都往里装;特色学校像雨又像风,弄得大家云里雾里中……”对特色学校这个流行语,有人这样戏谑。 的确,综观时下一些特色学校建设的研讨会现场,不少学校介绍的只是一些很特别的做法,不少校长对“特色学校”存在表面化、浅显化的解读。认识上的误区总会引发行为上的偏差,特色学校究竟“特”在哪里? 叩问:“特色”为何物? 叩问1:我有你没有,这就是特色吗? 【现象】前不久,据媒体披露,某校曾作了这样的一条规定:“一个学期,学校中青年教师至少泡一次吧,学校出钱。”当然,泡吧形式不限,可以泡酒吧、水吧、咖啡吧,甚至迪吧都可以,还包括西餐。在校长看来,“泡吧其实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人属性的教师不应该被社会时尚所抛弃”。 【诊断】从“泡吧其实是一种文化”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该校力图从文化的高度来把“教师集体泡吧”作为学校的亮点与优势进行培育,但这种做法无疑陷入了“我有你没有就是特色”的认识误区。在该校看来,“教师集体泡吧”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特色。但真正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必须是要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那些仅是突发奇想、一时一事的东西,即使具有鲜明的特异性,也不能称之为“特色”;特色还要遵循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否则,即使再挖空心思地想一些点子出来,即便有一些独特性,也无法称其为特色。 叩问2:每所学校都能成为特色学校吗? 【现象】“三年后,如果学校办得没有特色或者自选动作完成得不好,将考虑免去现任校长的职务,换任他人。”某区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办得是否有特色纳入了校长的考评与任免评判标准中。此外,不少区县教育行政都喊出了“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口号,并为之配套出台了“没有特色的校长下课”的管理规定。 【诊断】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虽看到了区域教育行政管理者打造特色的决心,但这硬性规定却折射出了不少区域行政管理者对“特色”的内涵、本质与特点理解不清不透。其因有二:一是特色学校中的“特色”本身就是个性而非共性,不具有普遍性。毕竟,能称其为特色学校的学校只能是少数与个别,要求所有的学校都成为特色学校不仅不实际,更是对“特色学校”的误解与跟风。二是依据学校现状不可能让所有学校都成为特色学校。迈向现代化的学校制度,按照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校长的办学主张来进行办学,这是校长办学的理想与我们的期待,但在目前许多地方行政文化与学校文化冲突颇大的情势下,不少校长只能是按照教育行政指令来完成规定动作,甚至不少学校连规定动作都完成不了。在这种状况下,要叫所有学校都有特色并进行自选动作,无疑是痴人说梦。当然,区域教育行政倡导、鼓励、引导学校培育、打造特色是没错,但绝不能用行政强迫的手段进行盲目跟风与作秀。 叩问3:拥有特色生长的条件就一定能打造出特色吗? 【现象】前不久,笔者到一所学校采访,一个校长向我请教道:“市教育局、教科所组织专家来校考察,几番论证后,把‘红色文化’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不知以‘红色文化’来打造特色学校是否恰当?”在层层询问后,我肯定道:“市委市政府打造红色旅游,你们学校拥有打造‘红色文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学校地处革命老区,享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这是学校打造特色的土壤;把红军的英雄事迹、遗址、歌曲等资源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接着我又反问道:“不知你们打造特色学校的‘根’在哪里?有像‘双枪老太婆’这样的英雄出自你们学校吗?还有,这些人物在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师生有没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长答道:“我们现在还没找到。” 【诊断】这所学校虽然拥有“红色文化”的环境、土壤,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优势,他们缺失“根”这一内在生长点。“红色文化”的确是好,但对学校是不是恰当?还有没有比“红色文化”更好的?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校情与历史而定。毋庸置疑,各学校对身边的“红色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与放大,成为教育学生的“活资源”,但校情不同,学校各自的发展远景与实际需求也都不同。即使在区域中各校呈现出相同的办学特色,不同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优劣或特征。为此,学校应在诊断的基础上,发掘学校几十年办学中的优势,看看“红色文化”是否与办学相对接,能否把其精神与实质贯彻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只有从“根”出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叩问4:有了特长生,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吗? 【现象】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在艺体方面享誉省内外,很早就获得了省艺术特色学校的头衔。但这所学校,为了发展艺体,学校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投入到请名教练,到省内外挖掘优秀的艺体尖子上,这倒也培养出了不少艺体方面的省冠军、全国冠军。但也正是这所学校,过于注重艺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在教学质量、校风校纪、学校管理方面都不甚理想。可在外声誉上,学校却因艺体这“一俊”而遮了“百丑”。 【诊断】尽管学校拿到了一些奖牌,也培养了一批特长生,还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影响,但这并不等同于这个学校就是特色学校。这个案例中大家所认可的“特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因为,特长学校并不等同于特色学校。如果我们把特色学校定位于对个别学生的培养,只能说这是特色局部化的表现,本身就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全体”的发展宗旨。其实,特色学校不是因少部分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全体学生因知识、能力、个性、意志、品质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学校的特色建设应该是着眼于所有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特色,是着眼于所有学生健康发展的特色。 叩问5:拥有别具一格校园环境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吗? 【现象】不少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花巨资打造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把全校学生的足印印在某一个区域的地砖上;在学校某处修一壁中华名人浮雕墙;把古诗词刻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把英语单词写在某一条走廊上;把从古到今的兵器模型都搬到校园里……在不少人看来,这些富有创意的做法所打造出的校园环境就是特色学校。于是,不少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纷纷组织校长、老师们前去参观、学习。这所学校也就成为各校打造特色学校的典范。 【诊断】在这个案例中,学校本末倒置的做法让教育外在的,具有展示、表演性质的东西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内容,这无疑是对特色学校建设在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只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校万事万物都能“开口说话”、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但这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肯定不能说是学校的特色,因为特色学校的“特色”,并不是校园外在形式的“特别”。只要有钱,再好的环境都可以打造出来,但学校软实力的打造、文化的培植与特色学校的真正建成却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积淀过程。(详见本报) |
《中国教育报》2009-07-28,《现代校长》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