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对高中生的影响及对策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1055
 

  高曼丽

一、网络对高中生的影响

    好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对网络了解不多,加上媒体对网络进行一边倒的负面报道,让人感觉接触网络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对于网络发展中一些负面的东西,我们不应回避,也不必草木皆兵。毕竟,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因此顺应时代要求,认清网络对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影响,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每位教育者的必修课。

  (一)网络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

   1.主体意识增强。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激发了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求知意识。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与他人平等分享信息,为获得网络自主权,他们强烈的收获并创新着信息。

   2.价值观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跨时空性、多极主体性、双向交互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高中生逐步树立开放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全球观念等现代观念,而这正是21世纪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3.人格素质现代化。高尚的人格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格现代化。现代高中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能够自觉地感知现代生活,主动地创造现代生活,逐步形成适应网络时代的自我独立、开拓创新的现代人格素质,这是个人成才的基本素质保证。 

(二)网络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

    1.道德观念弱化甚至缺失。随着网络技术纵深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不断变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出现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网络社会”中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网人”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而高中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在多元性的是与非中容易做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做的事情,如:污言秽语在聊天室、轰炸电子信箱、“多角恋爱”、当黑客等恶作剧。

    2.社会化不足。网上交友形成的人际关系甚是脆弱。如果高中生沉迷于网络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长期是“人-机”式交往,易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和积极参与意识,产生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等问题,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3.学习认知障碍。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促进人们突破传统线型思维的束缚,带来多维的思维模式。面对信息的大爆炸,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择取知识,如何定位情感,等等的问题给情感认知系统尚未最终定型的高中生来说,出现了知识紊乱现象,滋生出许多认知障碍,如信息焦虑症,这不利于情感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认知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4.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成自我迷失。在网络时代,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在网络上进行交融和冲突,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易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沉淀在头脑里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悖,或混为一谈,把虚拟当成现实,结果不仅违背了道德观念的发展规律,甚至触犯了法律。

   5.身心健康不佳、人性异化。高中生面对网络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的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不适应现象日趋加剧,加上他们社会阅历浅,自我认可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导致他们的身心发展出现问题,如: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为中心或仇视社会等。

二、高中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因素分析

    通常,高中生迷恋网络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客观因素则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密不可分。这里仅从形成迷恋网络的心理机制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颓废的心理作用

   富于幻想的高中生常常假想自己是完成“伟大”使命的英雄人物,网络游戏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那些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且有厌烦心理的学生获得了心理成就感,使之再也无心向学。

    2.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闭锁性矛盾下的交友心理作用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高中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都明显增强,但出于自尊,其“成长的烦恼”又不愿轻易向人袒露。网上聊天、网络多角恋爱既可以使他们畅快地宣泄烦恼,又避开了现实中必须面对的压力。

    3.求知欲与认知水平矛盾影响下的探究心理作用

    高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及思维活动品质有了明显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大容量的信息来源争夺着他们的眼球,但同时他们的认知发展不成熟,常常不分良莠,走进误区。

   三、网络时代构建高中生健康人格的思考

网络信息时代,提高素质,追求健康人格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高中生对各种信息技术的认识能力,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使高中生的人格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因此,网络时代高中阶段的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可着重解决好下列几个问题: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校应当开设上网指导课,强化法制教育,加强“网德”教育,形成规范的网络伦理,引导高中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教师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应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对沉迷网络的危害有所认识,消除其不良习惯,使其学会自我控制;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络和现实的人际关系;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重塑健康人格。

   (二)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师生共同营造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推荐知名的教育网站;各教研组可以提供有学科特色的资源,设立论坛,让学生有的放矢;班级也可建立自己的网页,组织团日活动、班会(如网页设计比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良好校园网络氛围的建设中来。

(三)教育者要调整教育理念,建构人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既懂健康人格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鼓励教师制作个人网页、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学载体给学生提供“影响”、“选择”、“引导”、“服务”,而不是“说服”、“围剿”、“灌输”。有的年青教师把自己的QQ号码和电子邮箱告诉学生,因为非直面性并有一定的私密性,生活上、个人情感上、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开诚布公地和老师交流。

(四)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的大胆尝试。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自身功能与特点,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解铃还需系铃人,在网络心理教育中,网络是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它具有资源丰富,信息共享、及时提取,心理交流沟通平等自由,全面及时,各个领域、各层次心理教育能相互联系和沟通等特点,便于开展心理教育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利于系统整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惠互动使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心理教育实际操作技术研究三个层面间可以在网上交流和沟通,不再彼此脱离、封闭。

(五)营造积极的家庭网络氛围。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扮演者,家长们不能“闻网色变”他们自身要对网络有科学的认识,对孩子的网络行为不能一味加以否定。引导孩子健康科学上网,可与孩子一起进行网上漫游,给孩子推荐健康科学的网站,与孩子在网上交流,加强感情沟通;同时,监督孩子上网也要给他们必要的自主网络行为,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意识。

(六)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为学生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如,制定网络准入制度,对不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站,可设置身份证的认证方可进入;严惩网络的犯罪行为,特别是对学生造成严重危害的。

毫无疑问,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1世纪必将成为构建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我们充分利用它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研究探讨网络给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抵御其负面影响,大力进行网络教育建设,在新世纪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