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偶得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761
 

                         朱海燕

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一位同学提出的一个使我始料不及的问题,却让这节课焕发光彩。

当总结到范增这个人物时,伟光同学站起来说:“我反对课文提示中评价范增‘老谋深算’的说法。我觉得与其说他‘老谋深算’,不如说他的对手刘邦和张良才是真正的‘老谋深算’呢!”我一愣,教室一下子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们俩,我随即问:“理由呢?”

他好像是有备而来,侃侃而谈:“范增在刘邦自投罗网时没能当机立断,除掉刘邦,反让他轻松脱逃,理所当然地脱逃。难道这能为他的‘老谋深算’作注脚吗?显然,不能。此外,作为亚父,军中的第一谋士,他完全有权力也完全有可能用其他办法除掉刘邦,根本不必当项羽的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如酒菜投毒、帐外设伏、途中劫杀、扣留软禁……这些方法都比‘项庄舞剑’要高明得多,而且就算没有得到项王的许可私下里杀了刘邦,来个‘先斩后奏’,想来项王也不会因此杀了范增吧。范增一招不慎‘纵虎归山’,遗下后患,还‘老谋深算’呢!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他的说法有理有据,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认可。面对这个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问题,我决定因势利导,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我对大家说:“听了伟光同学的分析,看来咱们同学的见地比范增这个天下闻名的大谋士要高明许多。就此看来,我们得推翻课文给我们提供的提示评价‘老谋深算’的说法了。请同学们帮帮范增。”

看着大家议论纷纷,热情高涨,我趁势要求同学们认真细致研读课文,并告诉他们能否在行文中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线索和答案。听了我的建议,全班渐渐安静下来了,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

经过引导和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学习委员郑洁虹同学依据同学们的意见及宴会前后具体情况分析进行总结反驳:虽说鸿门宴上让刘邦逃脱了,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范增“老谋深算”的评价。由于项伯从中捣鬼,范增对项羽在宴会上的反常表现莫名其妙,但他力求补救,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一再暗示项王下决心杀了刘邦。可是项王却是“默然不应”,对范增的屡屡暗示视而不见。这种情况势必使范增着急异常,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项王会这样,明明昨天说得好好的,怎么今儿就突然变卦了呢;又不好上前责问项王怎么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但他毕竟是个见多识广、老于计谋的政治家、军事家,于是他不动声色,“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看,召项庄,借舞剑,阐理由,明预言,杀沛公,何等的当机立断、干脆利索!——借口舞剑助兴,然后借口大意失手,于是,就趁势将刘邦杀死在座位上,这是杀人于无形,用计于无痕的妙计!可谓“神不知鬼不觉”。本来,这个法子真是太完美了!谁知,又冒出个吃里扒外的项伯公开来与他作对,“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说实在的,范增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项王的亲叔叔会和刘邦是同一条战线上的伙伴,他更不会想到作为项王的亲叔叔会不帮自己的侄儿却暗地里帮助敌人。也正因为搞不清项伯、项王叔侄俩在宴会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反常的表现,使得他心急如焚,怒火攻心,我似乎已经看到范增怒不可遏的样子。于是失去了谋士应有的冷静与耐心,以致忘了去想对付刘邦的后续手段而纵虎归山,遗下后患。谋划者最忌讳的就是盛怒,因为盛怒必然冲昏心脑,范增即是如此。由此可见,范增失误不在于谋寡而在于气盛。范增一通怒火发泄后,当项王面再度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请同学们想想,当初刘邦、项羽实力的对比是多少——是10万对40万啊,项羽是兵强马壮,地广将多,踌躇满志,刘邦自保不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强弱对比如斯,范增即明确预言胜负,可谓洞若观火。足见其目光之远,谋虑之深。说他“老谋深算”一点也不过分。正如诸葛亮虽误用马稷失了街亭,却也不失其光彩一样。

下课了,在我们师生的眼里,这节课是十分完美的。当初我在备课时,根本没想到学生会质疑课材的标准化,更没想到学生会当堂提出这个问题,而且还准备得相当充分。我非常欣慰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们对每周一节的质疑、讨论课非常珍惜,不少问题提得相当深刻,解决问题非常认真,能打破沙锅问到底。

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提出这类探究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语老师照本宣科,仅仅当个传声筒,那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也不过是教书匠而已。要想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