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877
 

周龙华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某个角度来说,好像是老师只是旁观者。其实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认真完成教学设计。

1.完成好演示实验

高中学生虽然跟初中学生在思维能力上不是同一层次的,初中学生趋向于形象思维,高中学生趋向于抽象思维,但从心理学上来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现实的事物然后抽象出它的本质,而应该是要以一定的客体以及发生的过程作为依据来提取本质的规律,高中物理是规律教学需要这个过程。从学生的经历来看,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有很多关于事物的经历,但一部分学生没能接触到很多感性的事物或者接触的都是一般的普通事物,所以在课堂上完成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就在他的脑海里刻上了一道刀痕,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这时候不用老师的解释,物理原理就已经程现出来了,而且比其它道理能让人回味无穷。相反,如果是按照书本的道理再解释一番,然后再举一两个例子,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规律,但相对来说,这样子只能让学生理解,可以用来解决题目,但没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现实,热爱生活,所以手段上是有差别的,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其实高中学生也并不仅仅是学习物理是为了解题,很多学生学习物理是因为它的魅力,如物理现象的震撼力,物理规律如物理学的对称美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因此物理实验能让学生继续保持对于物理的感情,让学生对于学习物理产生比较大的动力,能促进内因的变化。

完成一个演示实验,需要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物理背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即将出现的现象,笔者认为最有意义的演示实验是那些能起到让学生起到与过去的思维碰撞的物理事实,学生能感叹真正的物理魅力。因此尽可能地完成完美的物理演示实验,是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2.做好物理学史的教学

乍一看,物理学历史对于考试来说教学就没什么必要了,甚至有些老师干脆就节省了,这是不可取的。比如说,讲到自由落体的运动的时候,对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自由下落的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这个事实建议就可以编成一个故事,有人物对话,有环境的描绘,有物理现象,在加上老师们最后加上绘声绘色故事的结尾:当时人们的惊呆了,鸦雀无声。其实这样处理的话,并不是在哄小孩,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人文性、探索物理学的艰辛、物理学的严谨。他们可能会因此喜欢上物理学,并喜欢上你的物理课了。

3.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有些老师对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可说。从原则上来说,分析和解决问题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的。特别是在提高他们的解决能力而不是在学习知识上。一个题目要求两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是一样的,但可能两个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和效果就不一样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建立情景,掌握物理过程,如何应用学过的知识是关键。比如电磁学中有关于一段长为L的导线棒以一段为圆心,以角速度W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求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如图。很多学生知道E=BLV,但清楚的知道转动的情况下棒的各个点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所以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时候应该要考虑平均速度代入这个公式。那么,如何求出这个点的平均速度?这时候,如果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他们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这时候老师的引导是关键的,可以一环紧扣一环地提出问题:棒的平均速度等于什么?(各个点的速度和的平均值)各个点的速度离半径越远,距离越大,速度跟离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成正比)速度可不可以说是均匀增大?为什么?(类似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关系)对于均匀增大速度有什么方法求平均速度?(类比匀加速直线运动提出:应该是棒两端的速度和除以2,转轴速度为0,另一段速度为WL),结论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如果学生对于问题的方法理解了,可能的话,可以通过再举例让学生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自己得出,学生学到了方法,自己能解决了问题,学习兴趣自然提高。如果只是为了解决一大堆的问题而解题,搞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应该是要从题目中介绍方法,总结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学生自然对于大部分问题自己能解决适应,兴趣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