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层次学生学习方法探究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644
 

从“四不现象”到“五步学习法”

——第三层次学生学习方法探究

阮文科

我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即对于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经过筛选,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第三层次的学生主要由后进生(学困生)组成。通过观察,我发现在第三层次的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在这里我称其为“四不现象”,那就是 “不预习、不练习、不思考、不复习”。

一不:不预习

也许是破罐子破摔,在第三层次中极少有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主动进行预习的。“自己基础差,看也看不太懂,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不看,干点其他别的什么”。可是如果都不曾预习,那又怎样能顺利的进行课堂学习呢?

二不:不练习

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只需要在课堂上听了老教授的内容就可以了,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练习。特别地,在第三层次学生中抱有这种思想的尤为众多。且不论课本上的练习题和课外辅导题,有时候就老师布置的作业题,他们也不能及时完成。试问,都没有练习你怎么会知道自己就掌握了呢?

三不:不思考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第三层次的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也许“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最为贴切不过了。每当老师在台前声情并茂地讲解完一道例题或习题后给出一道相应的习题请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总会发现同学们抑或是一张张茫然的面孔。

四不:不复习

一直以来,老师们都想问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课后和晚自习都在干些什么,为什么对于已学的知识(不论是当天的还是以前学习的)几乎都不曾复习。也许是缺少了预习、练习和思考,学生已然不知从何开始复习了。

由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广泛采用这种“四不现象”,使得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都是每况愈下。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尝试使用如下的五步学习法。

第一步:预习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的改革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学习,对于我们第三层次的学生来说,有时候就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要学习,那就从摸着石头开始吧。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呢?预习。

课前,学生都应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或者多次自学预习,适当的做一些标记,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感悟,从而了解自己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缺少了预习,那么学习就如同盲人摸象,不能窥得全貌。

第二步:做笔记

为什么要做笔记呢?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感知规律来说,做笔记可以加强记忆。做笔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做笔记,可以减少学生上课开小差的机会,促使学生更加专心听课。除此之外,做笔记还能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选取、重组、提取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笔记为基础,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教与学两方面相结合,把课上不懂的弄懂,把不清楚的、不系统的弄清楚和系统化,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构建自主学习机制、情境,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何做笔记,笔记又该做在什么地方呢?

(一)记提纲

大多数老师讲课时都会有提纲,并且会将提纲写在黑板上。这些提纲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有条理性,比较重要,应该记在笔记本上。

(二)记问题和疑难点

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课堂上老师讲解过程中没有弄明白的要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再请教同学或老师;对于课堂上老教授的内容,我们可能会存在某些疑问,这类的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时疏忽造成的,也应记下来,课后再找老师商榷。

(三)记例题和练习题

课堂上的例题和练习题 ,是经过教材编写者老师们精挑细选后才来给同学们讲解的典型题型、代表题型。对于这类题就很有其含金量了,值得同学们去记录下来课后思考。

(四)记方法

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时的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提高解题水平和培养能力大有益处。

(五)记总结

每堂课下来老师都有一个小结,这是对这堂课所有内容的浓缩,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这个必须要记录下来。

建议同学们将笔记尽可能的记在教科书上。因为在很多时候同学们可能会忘记带练习册、忘了带笔记本,但是一定不会忘记了带教科书,不是吗?

第三步:练习

熟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同样也是如此,不能缺少了必要的练习。须知,练习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检验的过程,检验你在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否已真正的掌握。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学习上的漏洞,进行补救学习;通过练习,我们还可以加深自己对已学习的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有能力的同可以在完老师布置作业的同事,还适当的做一些课外练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认真练习,认真检查自己的课堂收获情况。

第四步:思考

在《论语·为政》中有这么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就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迷惑而不得其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若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推敲,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甚至于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学到真知;只有思考,我们才会进步成长。

第五步:复习

借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足以见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以往的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下来,到了相当长的时间便几乎不再遗忘。简而言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我们组织进行要正确的复习。

(一)及时复习

根据遗忘的发生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最好学习后的24小时之内)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避免遗忘的迅速发生。长期不复习,到了期中(或者期末)才算“总账”,这样是学不好,记不牢的。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仅作一次及时复习是不够的,特别是对那些要求长期保持的基本知识,每隔一段时间之后还必须再复习。一般认为,间隔时间随着知识巩固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长,以一天、三天、一周、二周、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的间隔安排比较合理。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在时间上,复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复习,即在一段时间内,连续集中的复习一种内容;另一种是分布复习,即把一种复习内容所用的时间有计划的分成若干次,有间隔的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当然,这种效果好是相对的,它还因学习内容的特征二有所不同。根据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对于难度大、分量多的内容,适宜用分布复习;而对于难度小,分量小的内容,适宜用集中复习。

(三)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其基本要求是,先反复阅读,然后在尚未完全记住所学内容之前就尝试回忆,回忆不起来的时候再进行阅读。研究表明,把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起来比单纯反复识记效果好。因为阅读和回忆相结合是一个更积极的过程,有利于及时检查熟记的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清楚了解识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使识记更有目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容易记忆,保持的时间较长,准确性也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复习时,用40%~60%的时间进行尝试重现(回忆),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时机和保持效果

(四)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单一的复习形式容易引起疲劳和厌倦,从而影响记忆效果。复习应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如练习、实验炒作、绘制图表等)来理解和复述。在复习过程中,还应动员多种器官参加复习活动,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从而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种联系,提高记忆的效果。

菩德吉曾说过,“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都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帮助他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