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佳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实施等方面。“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然而,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有良好的教学策略作为保证。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种让学生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的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其《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综合起来就是要使学生明确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从学生学习的情况看,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哲学与我无关”、“哲学对我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没有什么用处”等错误认识,这些都影响着他们对哲学的学习态度和哲学作用的发挥。
针对上述情况,我把这个单元最后的综合探究课定位为包括课外活动、课内展示、交流成果、小结升华等几个环节的活动课。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话题搜集资料——合作筛选资料——整理形成观点,制成课件——课堂展示、交流——教师小结——升华认识。具体做法是:在准备阶段围绕探究活动目标,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探究活动的话题(结果选定四个话题分别为:生活实践与哲学、具体科学与哲学、谈哲学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和探究活动方式(即: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每小组负责一个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然后各小组分头准备。在交流阶段先由各小组民主推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收集的事例并论证观点,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总结评价,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开展自我评价或互评,并写成简短的书面总结。
二、对开展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的反思
在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并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推广。
第一,就知识体系本身看,《生活与哲学》带有很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课堂教学应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而不是对立的,合作的而不是孤立的,对话的而不是单向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成长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这就要求教师应多动脑筋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二,从新课程的要求看,其实践性、开放性很强,教材编排的亮点是贴近学生实际,回归生活。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学生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教材每个单元的最后都设计了一节综合探究课,它具有连接本单元相关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理论支撑的前提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参与探讨研究,对巩固、迁移知识,升华思想起着很大作用。一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很难产生持久的效应;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及学习所要到达的目标没有强烈的兴趣,是难以体现其主体性的。兴趣是构成学生心理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专注的情感、执著的追求能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内动力,可以说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仅仅以应试为基础的学习结果有着质的不同。这次活动课之所以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话题来自学生的选择,因而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表现在所搜集到的资料丰富、代表性强;在课堂上的辩论主动积极,充分展示了同学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主持同学的应变能力。课后,从学生上交的活动后记中可见,他们很欢迎这种尝试,大力肯定这种做法,纷纷建议今后要多开展,有的还诚恳地提出改进的意见。
总之,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赖于我们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俗话说:“教无定法,教无常法”。通过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值得推广,但要发挥这种策略的最大效用还有待于每位新课程践行者创造性地工作,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成长,让每堂课变得更精彩,更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