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教育——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587
 

柳小兰

无论是作为初为人师的新教师,还是已经拥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需要对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有科学的认识,并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对教育本质的把握是对我们工作的有益指导,如果对它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就好像你已经准备好出发的行囊,马上就要踏出门口,但却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去,自己将要去哪里。你当然也可以选择漫无目的地随便走走,不过这样的话就请你不要从事教育事业,因为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容不得盲目与随便。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的劳动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所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不同个性特质和敏感心灵但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指引的青少年。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首先在于对教育目的的思考。面对这样一群鲜活跃动的生命,我们先问问自己,我们希望他们在接受教育之后取得哪些方面的进步和怎样的成长。

人生活于世界之中,需要认识和理解客观的世界,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学生获得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疑问与惊叹,付出与满足的过程,是由兴趣与好奇到提出疑问,接着设法解决疑问并在其中获取知识,最后在新的层次上有新的思索并提出新的疑问。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经历。值得提出的是,学习绝不单纯指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或对教科书内容的原版刻制。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在于学生能不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某个概念或规则,而是在于学生能不能运用它,能不能让知识参与自己的思维活动。究竟如何学会学习呢?也许可以从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能力的培养入手。这些能力包含: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与书写能力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不同于朗读或诵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即阅读与思考结合:在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形成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学生对于某个抽象真理(如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牢固识记与真正掌握往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个我将它称之为知识掌握的“冰山理论”。需要牢固识记的知识点(教材中的重难点)是暴露在海面以上的冰山,占整体的八分之一,而剩下的还有八分之七是潜在海面以下的部分,也就是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内容(需要通过课外阅读补充),姑且称之为主要知识点的智力背景吧,对这部分内容的阅读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知识的掌握还依赖实际作业,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想一想,检查一下是否正确,将它尝试地运动到实践中。实践需要观察,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另外还需要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思考,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以了解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切合点。学生在这一切实践活动之后,还应当有一个讲述、汇报和报告的环节。同学之间相互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讲述他观察到的事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投入运转,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梳理,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网,成为以后学习的基础,也即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世上万物之间均各有联系,每一件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复杂、综合的。就拿种水稻来说吧,水稻要依赖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正常健康地生长,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面恐怕我们都等不到丰收了。学生也是一个多面体,教育要关注的学生除了上课,学习知识,取得学业成绩上的进步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发展,如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等,更重要的是学校与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但是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有的老师可能会发现一部分学生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即对自己的成就与挫折已经毫不关心,失去了“可教育性”。这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要知道每一个正常的学生在他刚刚踏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无一例外的是有“可教育性”的。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局面,主要在于我们的教育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与畸形的单方面性。在应试的大背景下,教育过度地关注了学生的考试与成绩,以至于成绩的好坏已经基本成为了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有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白遮千丑,一瑕掩百媚”。不仅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与社会也对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极力拥护与实施。但是请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在智力的发展方面有各自不同的途径,在特长与性情方面也是丰富不一,我们用同一种方式培养如此各不相同的生命个体,然后又无理地要求他们所有人都在其中一方面做到非常优秀。这正好比古希腊神话中斯蒂芬斯的床铺,凡是身材太高或太矮的,即不适合床铺长度的人都被判了死刑。这是一种可怕也很可悲的局面。我们该如何挽救,让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崇高与优秀的向往?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热爱的兴趣爱好开始(这种爱好也可以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某一门学科)。使学生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付出热情与劳动,愿意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表现自己,并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认可。“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种劳动中显示自己,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也就会在其他的活动领域(包括学习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我们还需要记住的是,我们没有权利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是“无论什么都干不行”的人。

和谐为美,和谐最美。和谐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初涉教育事业的我本没有什么资格对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发表什么见解,但希望在思索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