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成功的教育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636

  ——陶行知“赏识教育”学习心得

谢丽珊

学校的第一生命线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教师水平的提高在于教师培训。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尹邓安教授和汤翠英教授都讲到一个例子,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去赏识我的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最大者与成就最小者在智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他们在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不屈不挠、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上有较大的差异。推而广之,学生成绩不好,并不完全是智力的原因。若只从智力上着眼提高学生成绩是事倍功半的,只有从重视非智力因素入手,消除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才能使他们固有的智力优势得以发展。

智力因素相当于种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土壤,只有土壤肥沃,种子才能茁壮成长。而肥沃的土壤的成分,我认为最基础的就是“赏识”这一元素。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只有赏识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被赏识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教育与被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怎样架设这座桥梁呢?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坚持“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经常给学生以期待和鼓励,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学生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也就点燃了心灵的火。

上学期,教研组长要我开设一个区级的公开课。刚接受任务的时候,有些老师就建议我“借”一个重点班来上公开课,因为我所教的三个班都是普通班。我想了想,这倒是个好主意,但未必是件好事。首先“借班”上课,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信任他们,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是不利的;其次,平时上课他们表现还不错,课堂气氛也较好,只是有个别好动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能趁此机会改变他那不是更好吗?拿定主意之后,我决定在高一(20)班开课。开课前我先对他们说:“同学们,老师准备在咱们班开一个区级的公开课,大家有没有信心来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呢?”全班都齐声回答:“有!”我马上表扬他们:“咱们班同学热情、聪明、上课气氛好,老师对你们信心十足,相信你们一定会配合老师上好公开课的。” 正式上课时,大家配合得特别好,个个精神抖擞,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效果出奇的好。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赏识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鼓舞是多么的重要,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其实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让我们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吧,那样我们对学生就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我们就能创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铺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