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1/3/18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766
 

卢联芳

上学期是我走上人民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学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都收获甚多。所谓实践出真知,下面就结合上一堂地理公开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上学期我担任高一级6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并在课后及时做教学反思;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经常听老教师的课,以便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当学期之初教研组长把上公开课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当时并不以为意。因为作为一个从来没上过公开课的新老师,我头脑就没有公开课这个概念。当上公开课的日期越来越临近的时候,自己就不觉有点心慌了,大概在上公开课一个月前,就开始去备课,钻研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虚心向同年级老师请教和学习,并上网查找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找准重点和难点,力求做出高质量的课件。

我这次讲的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流动》,选择这个课题上公开课的事例很多,那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具有新意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从当地情况出发,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师生友好合作的目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比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从潮汕地区的实际出发,讲述海洋对潮汕人生活的重大影响和潮汕人海外经商的习惯,并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引出要讲的课题----海水的运动。

在定好上课的基本思路后,下面主要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写出教案和做出课件。在写教案的时候,仔细研究教材和教参,并上网收集资料,遇到自己理解不清的知识点的时候,虚心向同年级的老师请教,他们不但帮我出谋划策,还指出了我的很多不足,尤其我们组长张老师根据她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感受到了集体备课的温暖和力量。在写好教案后,重要的工作就是制作课件。做课件是一件很烦琐的事情,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由于自己在这方面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有时候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也会让你烦上半天,这也让我体会到工作中需要耐心和容不得半点马虎。经过一周左右的攻关,终于制作出让人满意的课件,在这将近两周的准备时间当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

准备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是试讲,试讲很重要,因为我们新老师最缺乏的就是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很感谢我们组长张老师一直在从旁指点。由于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而且是区里的公开课,所以总感觉心里被一块石头压着,很紧张。张老师也特意安排在她教的6班试讲了一次,接着又在10班试讲了一次,每次讲后张老师都具体找出我的不足以及纠正的方法,让我获益很大。经过两次试讲,两次磨练,让我信心倍增,让我认识到了经验的重要性。最后当我在125日下午第六节上完这节公开课的时候,感觉就像走完这个过程,顺利划上了一个句号。

总结上公开课的整个过程,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充分备课,要上好课,首先就得备好课。课后我们地理组的老师也做了评课,杨老师做了全面的评讲,肯定了优点,也指出了不足,对我更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当然,我也做了教学反思,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对学生提问的处理。教学中我提了几个问题,在学生回答不是很好或者不回答的基础上,重复学生的答案或者直接说出了问题的答案,根本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虽然课程内容是讲完了,但到底学生能够接受多少,心里没有底。因此,我觉得可能是我引导不到位,启发性不够,或没有激发学生兴趣。新课改的实施,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让我认识到上好一节公开课,不仅教学设计要有特色,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及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很重要,这不仅需要平时有效的对学生训练,还要求自己有扎实的基本功。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地理教材变成能提供大量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声、图、文并茂,作用于多种感官的知识信息,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活泼,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向有限的课堂课堂教学时间要质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达到了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上一堂公开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不足,对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以后的日子当中,我将继续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争取早日成为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