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1947年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直至1970年去世,历时23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帕夫雷什中学(1970年改名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完成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196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5-196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等。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体脑结合。全面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是:智力方面要“智力丰富”、“才智出众”,具有“高深的知识”和“清醒的理智”;道德方面要“道德纯洁”、“情操高尚”、“心灵健康”、“精神丰富”;身体方面要“身体健康”、“体质强壮”、“体魄完美”、“动作优雅”;劳动方面要“热爱劳动、坚毅顽强”、“聪明勤劳”、“心灵手巧”;美感方面要“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能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善于“感知美和领会美”,并能“珍惜和爱护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好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重视和坚持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要求。因此他说:“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他看来,学生只有内心真正具有要求向上、渴求知识、追求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愿望,有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意向,才能学有所得,德有所进,才有可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