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Education ideas

马卡连柯

发表日期:2011/8/8 21:48:20    出处:    作者:     点击:3024

马卡连柯 教育就像一首诗

马卡连柯(1888-1939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用25种语调,说出同一句话请你过来,用不同的手势、姿态说这么一句话,还担心有什么情感奥秘不能够了解呢。

  (作为家长,)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 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

  1888年的313日,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诞生了,马卡连柯这个名字今天很多人听来,是陌生的。而在50年代,这个名字是那么的响亮。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他曾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代表作《教育诗》在今天也是教育界人士的必读书目。

  文 安道尔

  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

纪律并不是压制个性的手段,而是使人在精神上成长、使人能显露个人特色的动力  

马卡连柯(1888-1939),前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作家。他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1905年,他17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此在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探索中度过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十月革命后逐渐形成,他的教育理论著作是他开创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概括和升华,他的主要著作有:反映高尔基劳动教养院生活的教育小说《教育诗》,以捷尔任斯基工学团为题材的小说《 1930年进行曲》、《塔上篇》,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有《父母必读》、《儿童教育讲座》等以及许多教育论文和讲演,都收在《马卡连柯全集》(7卷本)。

  《教育诗》是马卡连柯的代表作,50年代在我国曾风行一时,是马卡连柯对其在高尔基劳动教养院八年(1921-1928)教育实践的描述。他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是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沙皇俄国就有三百万以上的流浪儿童和少年。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国内战争所带来的饥饿和破坏,使这个数目更是大大的增加了,许多青少年成了孤儿,流落街头。这些年龄在818岁之间的青少年,大多数没有道德观念,目不识丁,无责任感,以乞讨、偷窃、暴力,甚至卖淫为生,成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收容、教育、改造这些青少年,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一项紧迫的特殊任务。1920年,马卡连柯受乌克兰哈尔科夫省人民教育委员会的委托,在波尔瓦塔一所荒凉的农场学校创办了一个童犯劳动教养院(后称高尔基劳动教养院),来改造这些未成年的违法者。

  面对大批问题少年,马卡连柯深感以往教育理论的苍白和匮乏,他说: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纸张,多少荣誉!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他深感必须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方能挽救这些少年。

  他首创在高尔基劳动教养院实行混合联队的制度,实行军事化,使学童认识到,一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集体的要求。他认为纪律并不是压制个性的手段,而是使人在精神上成长、使人能显露个人特色的动力。他坚持集体教育,生产劳动和纪律教育的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主张进行集体教育,他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集体和纪律就是马卡连柯用来制造新人、使人变得幸福而美好的重要因素。这是马卡连柯在教育学上的重大发现。1927年他又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整整操劳了16年,把三千多名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教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中不乏出色的工程师、教师、医生、科学家,有的还成了英雄和模范。

  不可让孩子成为家中的暴君,不可让孩子成为利己主义者

  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是没有小事的,家长必须十分关注小事情

  真正的威信应该是以了解、以帮助、以责任心获得的威信

  马卡连柯在后期很关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集体主义教育观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马卡连柯同样强调了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马卡连柯认为,旧式的家庭是一种父权的家庭,孩子的生活完全服从父亲的意志,孩子没有办法摆脱父亲的权威,父亲滥用自己的权力,像刚愎自用的人那样残酷地对待孩子。马卡连柯要求家长们懂得,第一,在家中他们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主人,而只不过是集体中一位年长的、负有责任的成员。家长必须从孩子幼年起,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在孩子的游戏中培养他集体生活的习惯,不可让孩子成为家中的暴君,不可让孩子成为利己主义者。第二,每个做父母的都应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任何移情别恋造成的家庭的破裂都会病态地反映到儿童的教育上。马卡连柯规劝那些经常吵吵闹闹的家长们,如果家长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可能好地教育他们,……就应该尽量不使彼此之间的不和睦发展到分裂,从而不把孩子置于最困难的境地。第三,家长不应把家务事与自己的社会工作截然分开。家长应通过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思想,把国家发生的事情,把自己所在单位发生的事情,把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产生兴趣,让孩子为家长对社会作出的成就感到自豪,从而把孩子从小就融入社会的大集体中。第四,家长是家庭集体的领导成员,他必须以身作则,父母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是没有任何灵丹妙药的,需要的是最严肃、最朴实、最真诚的态度。第五,教育工作首先是组织者的工作。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质不在于家长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而在于家长是如何组织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孩子的生活。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是没有小事的,家长必须十分关注小事情,正是这些小事情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起着作用,组成日常的生活。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这种生活,组织这种生活。

  没有威信就不可能进行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就是父母的价值与力量所在。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听话就说明家长有威信,于是为了达到听话的目的而去追逐自己的威信,从而培养出了懦弱的孩子,培养出虚伪的、不诚实的、自私自利的人。马卡连柯指出,家长真正的威信的基础在于家长的生活和工作、家长的公民责任感,在于家长对孩子生活的了解和帮助以及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马卡连柯认为真正的威信应该是以了解、以帮助、以责任心获得的威信。

  ■“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给他大剂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会被毒死。

  ■“必须教育孩子关心父母,培养孩子产生一种纯朴的自然的愿望,让他们在父亲或母亲的愿望没得到满足之前自愿放弃自己的欲望。

  没有正确的制度,惩罚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而如果有了好的制度,即使没有惩罚也能如鱼得水

  马卡连柯强调进行教育工作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天赋,教育工作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具有健全的理智就可以了,健全的理智表现为善于掌握尺度与分寸。马卡连柯直截了当地说,对孩子的爱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就像奎宁和食物一样,谁也不可能吃下10公斤的面包并为自己的好胃口自豪。爱也需要有尺度,有分寸。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它能创造奇迹,创造新人。但是,爱超过了限度就成了溺爱,成为制造废品,也就是造就拙劣的人的原因。马卡连柯尖锐地指出,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给他大剂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会被毒死。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去追求为父母带来幸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应首先有权享受幸福。马卡连柯说:必须教育孩子关心父母,培养孩子产生一种纯朴的自然的愿望,让他们在父亲或母亲的愿望没得到满足之前自愿放弃自己的欲望。

  在干预孩子的生活的程度上家长既要放手,给予孩子必要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又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家长既要发展孩子的主动性,让他有可能去随机应变,进行一定的冒险,又不可以放任不管,不可以让孩子习惯于过一种随心所欲的不受监督的生活,习惯于不受监督地思考和作决定。必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不仅仅是想什么就得到什么的本事,还是一种迫使自己拒绝不需要的东西的能力。马卡连柯指出,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这还是欲望和制止、欲望和拒绝的同时并存。如果您的孩子只练习实现自己的欲望而不练习遏制自己的欲望,他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制动器就没有机器,没有遏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必须培养孩子具有遏制、制止自己的能力。

  家长在制定家庭的生活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制度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必须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理解为什么需要制定这样的制度,并且重要的是让孩子经常去练习正确的行为,牢固地形成好的习惯。制度还必须具有确定性,不可朝令夕改,家长必须监督孩子认真执行,而且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积累正确的纪律方面的经验,有了正确的制度就不再需要惩罚。马卡连柯提请家长们注意,没有正确的制度,惩罚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而如果有了好的制度,即使没有惩罚也能如鱼得水,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

  马卡连柯还对儿童的游戏,对儿童的劳动教育、经济教育、性教育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等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虽然马卡连柯发表这些观点距今已有大约60年的历史了,但今天来看,仍能感觉到它们是多么地适合我们的时代,对今天的父母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尤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