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Education ideas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之六(03

发表日期:2011/1/22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788
 

四、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为生活教育思想,其核心和精华就是: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对于“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的生活教育运动,是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和教育的合璧。

 生活即教育: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效能:人生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教育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的信条》)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谈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目标,分析开来,在乡村小学里,应该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一年》)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哲学起于怀疑,宗教起于信仰。怀疑与信仰都是应生活需要而来的。”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强调学校与社会具有同一性或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为改造社会而创造新型的学校,如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效能:即二亲原则,与人民和万物亲近。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整个社会是学校,学校不过是课堂。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从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定义:是以为中心的整体过程,是生活法与教学法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学做合一与教科书的关系: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要用的书的数目之大,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来做中心的教科书。

“教学做合一究竟是什么?它的效用如何?现在归纳起来总答如下:

(一)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

(二)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三)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略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做’而愈加奋发。”(《答朱端琰之问》)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教学合一》)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朵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答朱端琰之问》)

“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

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

第三个阶段: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

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第一阶段的教育连花也不会开,何况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则它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小朋友的鸡》——给徐君企周的一封信,原载19311214日《申报·自由谈》)

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可谓陶先生教育的思想精髓之一,所以,陶先生三次改名,初为文浚,后改为知行,最后改为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执着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劳力与劳心

“脑与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把‘弱’与‘愚’都可去掉。”

“我以为世界上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中国都是用头脑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人不用头脑。”(《手脑相长》)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火的启示》)

“人生两人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来吃不饱(此句疑有衍文)。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五、创造教育观

陶行知是第一个提出创造教育的人。

创新理念

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民国七年,他就独具创见,反对“沿袭旧法,仪行外国”,主张改造我们旧的、买办主义的奴役教育,创立新的、适合国情的教育。民国九年,他更明白地提出了“创造的教育家”的口号。(《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115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716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933年,陶行知发表《创造的教育》一文,标志他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

“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的教育》)

“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发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教育》)

“我以为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作十万新民寿六旬王母》)

1943年发表《创造宣言》。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创造宣言》

创新实践

19183月,陶行知代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务长)。5月,他即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力主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辩论2小时,未获通过。于是陶行知拒绝接授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以示抗议。

陶先生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理由有三: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1919104日,陶行知正式担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同年,他将南京高师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一改革影响了全国。1919年以后,“教学法”才逐步代替“教授法”。

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无处不体现出创造精神;

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无不体现着创新精神;

开展平民教育,创办工学团,倡导小先生制,……无不体现着创新精神;

“创造生活:本校师生工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于五项创造工作: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戊、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育才学校节略》)

陶行知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陶行知的一生,可以一言包括之,就是创造的天才。”(林焕平:《创造天才》,《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115

“他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和创造的教育家。”(张仲实:《悼创造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上114

(景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