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大学
1908年,陶行知 17岁。崇一学堂因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1908年春,17岁的陶行知乘船到杭州,报考广济医学院。广济医学堂是一所教会学校,规定学生信基督教的可有两年免费实习的机会,非基督教徒则无此权利。陶行知对这种歧视性规定极为愤慨,入学不久(或曰3日、或曰数月)就愤而退学。
陶行知离开杭州回到歙县,自修英语。1909年投靠苏州的表兄,生活穷困,后来他记述说:“我18岁流落苏州的时候,这时他在街头与恩师唐进贤邂逅相遇,陶行知的人生命运由此出现了重大转机。”经唐进贤的帮助推荐,陶行知于1909年秋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第二年春,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 金陵大学。陶行知秋季即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本科就读。
陶行知学习上极为勤奋,以成绩优异闻名全校。他的国文、法文成绩特优。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常帮同学解决数学难题。大学期间所奠定的扎实数学根底,训练了他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他一生的事业大有裨益。功课之外,陶行知热心公益、关心时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陶行知直升金陵大学一年之际,1911年秋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消息传到南京,陶行知热情拥护,他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在校内积极组织和参加演说会,宣传民主共和。他一度休学回到徽州,作为新选参议会的秘书参与了政治活动,参加了屯溪阳湖余家庄的辛亥革命地方起义。半年后回到金陵大学继续学习,也继续参与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如1912年他约请苏州东吴大学学生来南京合开运动会,发售门票募爱国捐,以帮助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黄兴解决财政困难。钱虽不多,但青年学子的赤诚之心,给了黄兴和他的同志以政治上的鼓舞。
金陵大学学生办有学报《金陵光》,创刊于1909年12月,到1912年底已出刊3卷,是一份英文学报。在陶行知的努力下,1913年新年伊始,《金陵光》中文版问世,陶行知任中文编辑,写了创刊宣言。9月,他任中文主笔。从创刊宣言到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他在《金陵光》中文版上一共发表了12篇文章,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课余,陶行知研究王阳明学说,笃信其“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学说,以“知行“化作笔名,第一次出现也是在《金陵光》学报上。中文版《金陵光》为金陵大学带来的是一股春风。不过,金陵大学时期的陶行知,在政治上仍是一个幼稚单纯的青年。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轰动全国,引起了当年夏天讨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反革命面貌已暴露无遗,但陶行知在1914年元月的《民国三年之希望》中,仍把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搏斗视为“箕豆相煎”,把袁世凯与孙中山并称,谓之“两贤交扼”,可见政治上并不成熟。
1914年(23岁)夏,陶行知以金陵大学文科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由于金陵大学1911年被美国纽约州认可注册,毕业时他获得了纽约大学毕业文凭和文科学士学位,黄炎培时任江苏省教育厅长,参加了这一年的金陵大学毕业典礼并授文凭。
留学美国 师从杜威
金陵大学校长包文是美国人,十分器重陶行知,务使其赴美深造。陶行知在包文校长的支持下,在师友的鼓励帮助下,1914年秋赴美留学。船从吴淞口出发,同船的有清华毕业生、后来的教育家陈鹤琴。
1914年9月22日,陶行知进入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研究院,攻读市政,这时的同学有孙科。也就在这一年,陶行知父亲去世了,随后长子陶宏(桃红)出生。(陶行知是1913年与汪纯宜结婚的,1913年陶行知全家从歙县迁居南京。)经过一年苦读,陶行知获得了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9月,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在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门下攻读教育。其原因主要在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攻读教育最理想的学校,自然是美国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在这里的同学中便有胡适,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年,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它乡,两个老家只隔几十里的有志青年成了同窗,虽然一个出身官宦、一个来自蓬门,但并未防碍他们在当时成了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