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Education ideas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之一

发表日期:2011/1/21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1018
 
                                                                                                                                 陶行知

       
        少年大志,敦品勤学
        陶行知祖上由外地迁至黄潭源,到陶行知已是第十六世。一世祖本为县吏,因厌恶官场倾轧,乃弃官归田,在黄潭源村建起“五柳堂”,开始了耕读一体的传世家风,村中也形成了一条陶氏聚居的陶家巷。这种潇洒闲适的生活一直延续到陶行知的曾祖父。鸦片战争后国运衰败,陶家也日渐势微。

         陶行知祖父由于营业萧条、家境困难,将酱店顶给曹氏亲戚,陶位朝(陶行知父亲)只得回家种田。同父异母的四兄弟分家,他仅分得一亩一分田,无法养家糊口,还须砍柴挑到徽州府卖,又常到万安镇贩些酱酒到休宁、歙县乡间叫卖以维持生计。昔日的“五柳堂”也早已不复存在,陶位朝在兄弟们卖田卖屋、迁徒谋生后依然守着故土,居在陋屋。生长女名宝珠,幼时因病夭折。当儿子来到人世时,位朝夫妇遂以“和尚”作乳名,希望佛祖保佑;大名则取作“文濬”。

         少年陶行知显现出聪颖天分。5岁时到村中叶家玩耍,竟能用木炭、小棒,在地上描画出中堂对联上的字,一时被村人传为“神童”。

         就读私塾
         6岁时(1897年),陶行知随村中大孩子到邻近的砀村去玩,被砀(dàng)村私塾的的塾师方庶咸相中,方是位老秀才,认为“此子若培养有方,来日必成大器”,于是告诉陶位朝,愿收其为弟子。陶位朝家境贫寒,方庶咸虽说收入也极其微薄,但爱才心切,还是决定免费收陶文濬为学生。于是,六岁的陶行知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方庶咸也成为陶行知求学生涯的第一位恩师。

         1900年,陶位朝在万安谋得“册书”之职,册书就是管田赋契约的。陶位朝将9岁的儿子带至万安(亦说1898,7岁),就读于吴尔宽经馆。

         吴们拜师
         吴尔宽学识渊博,教书认真,对弟子严格。陶行知在吴尔宽门下“寒窗苦读”,读完“四书”、“五经”,又学了不少中国历史与哲学,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尤其是写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别敏捷,诗文也格外出众,很受吴尔宽的赏识。因此,行知从小就是远近闻名、时常受到师长嘉奖的才子。

         半工半读
         1902年,陶位朝又失去了册书之职,陶行知只有随着二次归田的父亲,回到了黄潭源。这时的陶家、祖母已年迈,新添了妹妹美珠,一家五口吃饭。父亲还染上了不良嗜好,劳作乏力。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前清秀才)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

         曹府旁听
         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成绩优异的秀才)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曹府内外也赞不绝口,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

         入读学堂
         1905年,14岁(亦说1906年,15岁)的陶行知入歙县基督教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这是他人生关键的一步。英籍校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列强逐步加强了文化侵略,传教士的足迹遍及乡村,徽州一带有英国基督教内地会的传教活动。而清政府在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连续败北后,也改变了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1901年废八股、兴洋学;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初建新学制结构;1905年废除科举,成立了国民教育的中央行政机关学部,即后来的教育部。可以说,陶行知所经历的这一时期,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历史向现代过渡的转折时期。

         崇一学堂是英国基督教内地会传教士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于1900年开设的,是歙县最早的洋学堂,校名意味着唯一崇拜的是上帝,招收的基本上是有基督教徒推荐的学生。陶行知进“崇一”是偶然的机遇。

         教堂通事(翻译)章觉甫与陶位朝是朋友,他介绍陶妻曹翠到教堂帮佣,做些炊事、勤杂。陶行知进城卖柴、卖菜后,每每到教堂为母亲分担杂活,让母亲休息一会。唐进贤牧师发现这孩子举止大方,事母至孝、颇有好感。接触几次后,牧师更觉得虽是贫家少年,却熟读诗书,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极有见地,当即决定免去学费,收陶行知为崇一学堂正式学生。这让陶行知一家喜出望外。

         崇一学堂学制三年,虽是教堂办的学校,但并不进行基督教义的教育。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国文、中国史、西洋史,教学、理化、医药、地理、音乐、体操等。陶行知,1906年入学时被编入崇一学堂二年级,同年级学生已接受一年的教育,陶行知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很快就赶上了同级学生。当时他英语不行,刚好歙县有一个留学归来,在新安公学任教的学者名叫严达,陶行知托人介绍认识后登门拜师,求教英语,英语成绩很快赶上了去且名列前茅。接着又攻数学难关,一学期后数学名列第一。唐进贤为此十分欣慰,为嘉奖其学业优异,决定免去陶行知膳费。

        陶行知入崇一学堂时在籍学生为18人,其中有的后来成为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同学,如历任中央大学图书馆系教授及中央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洪范五;有的成为后来的合作者,如南京安徽公学继任校长姚文采、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汪采白;此外还有朱家治、张枝一等人。陶行知与洪范五、姚文采同住一个寝室,陶行知在寝室墙上,题写了自勉的铭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陶行知1907年末(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毕业于崇一学堂。 (景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