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Education ideas

孟子及其思想

发表日期:2011/1/21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2720


 
孟子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

       孟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一、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
       孟子教育思想的前提是:人之初,性本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章句上》)
二、教育的作用
        孟轲认为,教育的全部作用是通过扩充人固有的善,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善有“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端”就是事物的开头和缘由。人所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需要教育和学习。
三、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就是“人道”,具体说来就是五种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后世称为“五伦”。
四、道德理想人格
        孟轲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何养成这种优秀的品质呢?
       1. 尚志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他们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称之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意思谁说: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乱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 反求诸已——自问自省
        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人爱还不够吗?我管理别人,可是没管好,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还不够吗?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自己的确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归向他。
         3. 改过迁善,与人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章句上》大意:孟子说:“子路,别人把它的错误指出来,他就高兴。禹听到了善言,他就给人敬礼。伟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受别人的是,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从他种庄稼、做陶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公孙丑章句下》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随即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竟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好像日食月食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得到;当他改正的时候,人人都抬头望着。今天的君子,不仅仅将错就错,并且编造出一番假道理来为错误辩护。)
        5. 动心忍性——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  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告子章句》下)
四、教学思想
       1. 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他还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承继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学与学马方法。
        2. 启发思维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
他有一句名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章句》下)。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有疑才有思,疑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3. 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公孙丑上》)。
       4. 专心有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以下围棋为例,他说,下围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学不会。这说明学习上的差异,和对学习是否专心有关,而不完全是决定于人的天资的高低。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讨论注意问题。(《告子章句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的下围棋能手,假如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快飞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后者的学马成绩一定不如前者。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自然不是的。)  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句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章句上》。有作为的人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到六七丈深不见泉水,这时停止挖掘了,结果仍是一个废井。)这说明有为者必有恒心,直到最后成功;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是没有恒心的表现。
        5. 因材施教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章句上》)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象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提出的教育方式。)他还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章句下》孟子说,教育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尽心章句下》去的不追问,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怀着学习的愿望来,便也接受了。)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人教导别人,比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模模糊糊,却用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去使别人明白。)
(景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