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校本文化

发表日期:2011/1/26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1176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揭阳华侨高级中学校本文化概述

高焕祥

1.校本文化传统

这里所谓的校本文化,是狭义的学校文化,指源于本校、独具特色、值得弘扬的学校传统。校本文化源于本校,是结合本校发展史,在挖掘、概括自身的文化基因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进行倡导、巩固、放大,而后形成的学校传统。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揭阳华侨中学创办于1957年,是由东南亚华侨捐资兴建,并且持续捐资、逐步发展起来,学校50年的发展史,就是海外侨胞50年的爱乡、爱国史。学校5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海外侨胞浓厚、绵长、深刻的桑梓情怀、家国情感。这种情感是值得大书特写的情感。在粤东地区,每个市,甚至每个县,许多乡镇和村庄,都有华侨学校,可以说有数不清的华侨学校;在整个东南沿海地区,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正是上述家国情感的具体体现。在今天新的形势下,由当地企业家出资办学,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民营企业家的这种办学行为,与海外侨胞捐资办学的行为,其根本动因是一致的,家国情感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概括:揭阳华侨中学是爱的产物,它因爱而产生、而发展,因爱而壮大。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体现爱、传播爱的事业。学校应该将这种爱的传统发扬光大,将这种爱的精神传播放大,将这种爱的情感注入师生员工的灵魂。新侨中是侨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侨中步入辉煌的新的起点。侨中的历史不能隔断,尤其是这种爱的传统和情感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是我校的校本文化传统,也是人文情感的最好写照。

2.校本文化与侨文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这种桑梓情怀和家国情感,是构成侨文化的重要精神要素;我们的校本文化与侨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以侨文化为源泉的。

20世纪,华侨兴起过3次爱国热潮:第一次是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他们不但捐款捐物,而且投身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就占了13;第二次是支持中国人民抗战,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实现大联合,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祖国人民一起英勇奋斗;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无数侨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纷纷归国参加建设,无数华侨纷纷捐资,为改善故乡的教育、医疗等状况尽心尽力。这3次爱国热潮,都表现了华人华侨炽热家国情怀。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华侨为中国经济的振兴和民族复兴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人华侨的这种拳拳爱乡之心、依依桑梓之情,新老相继,代代相传。大家所熟知的陈嘉庚、李嘉诚、邵逸夫、霍英东、曾宪梓、林世铿、陈汉士等爱国人士,堪称兴学育才的楷模。

3.校本文化与爱国精神

放大开去,这种情感,是构成“中华民族脊梁”的爱国精神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这种情感不仅影响了某些区域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19999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程开甲、吴自良、杨嘉墀、王希季、黄纬禄、任新民、孙家栋、陈能宽、钱骥、于敏、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王淦昌、钱三强、王大珩、彭桓武、姚桐斌、周光召、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屠守锷。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1016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617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424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这些奇迹的产生,对于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的今天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关系到中华民族地位和前途的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上述的家国情感有着直接关系。

在受表彰的23位科学家中,有20位是从国外归来的。“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科学的成功,也是爱国精神的成功。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祖国召唤,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所有这些,不是单凭拥有科学素养就可能办到的,巨大的动力来自于感天地、泣鬼神的人文精神,来自于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爱乡之心、桑梓之情——爱校、爱教育、感恩之心,具有同源性和共性,正因如此,我们的校本文化才有丰厚的底蕴和广阔的前景,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和人文内涵,而不是空泛之论。

上一篇:校史之魂05

下一篇:环境文化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