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冷思考三论

发表日期:2012/1/4 8:53:51    出处:    作者:     点击:545

教育热点冷思考三论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滕州市第一职业高中 仲崇高

 

 

 

 

之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完全违背了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哲学上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这里的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学生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身而不是老师。“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易经》第四卦蒙)、“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战国·荀况《劝学》)等古训无不告诉我们为学要有虚心求学的诚心,一心向学的决心。即便千古圣贤孔子,纵有弟子三千,也不过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优秀率也有点太低了吧?而在面对宰予的玩劣时,孔子最终也不得不发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慨叹。

 

孔子对宰予尽心尽力地培养,三番五次劝导他改变学习态度,都毫无结果,只好失望地把他比作一块毫无用处的朽木。而孔子所瞧不起的宰予却通过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学者。

 

《韩非子》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阳虎去齐走赵,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主俯而笑曰:“夫树柤梨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上述事实无不说明,老师单方面的良好期望不能使一个差学生转变为好学生,至少对差生向优秀生的转化不起决定作用。因此,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大乐事,而不说教育任何人都是一件乐事。

 

由此看来,“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论调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卸给“教师”这一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次要因素,是颠倒主次,混淆是非的做法,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一论点恶化了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之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当前新课程改革喊得最响亮的一个口号莫过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了。由此又引申出另一个观点——“讲得越少越好”。甚至有些地方,有些专家提出了“0+45”的改革方案。显然,这里的“0”是指教师讲授的时间。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可能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认真地遵守人生的游戏规则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对于学生,这个规则就是拼搏。

 

而作为游戏规则之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则是教师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史命。只不过在新课程背景下要采取更隐蔽、更符合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方法。到最后,“0+45”的改革模式不是因为依然无法摆脱教师的“讲”而不得不改成了“10+35”、“15+30”等了吗?

 

事实上,人类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史所创造的知识财富,绝大部分是我们没有必要或者根本无法去亲自探究发现的。而且中学不同于大学。中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已有定论的最基础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就象白炽灯,我们只需要掌握它的用途、用法,了解它的发明过程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像爱迪生那样辛苦地去寻找灯丝的材料。

 

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适当地采用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兴趣,锻炼能力,而完全的放任,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对于高中课程尤其如此。

 

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自主探究的同时,切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不能剥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权利。

 

之三:“减负”和“快乐学习”

 

人人都能诟病升学考试,人人都在痛斥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人人都在憧憬或苦苦追寻着快乐学习的秘诀。

 

殊不知,没有升学的压力哪来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国家为什么要想尽千方百计打破人们手中的“铁饭碗”?还不就是因为即便成年人,如果没有了生存的压力,也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仔细想想古今中外那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人物,哪怕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点成绩的小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哪个不是吃尽千般苦,才得一分甜?正如古人所说的,“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字字句句都洋溢着腐朽的功利主义气息,却也正是令千古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头悬梁锥刺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有道是“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而现在的所谓“减负”,所谓“快乐学习”,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考虑,恰恰是当今盛行的享乐主义思想在做怪,是人的懒惰的本性在教育界再好不过的体现呢?

 

真正的“快乐学习”,应该是以吃苦为乐,以学习为乐,把苦读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而不是妄想躺在温柔的梦乡里轻轻松松地学习。

 

在“苦读”中“玩”,而不是在“疯玩”中“学”。二者的轻重次序是绝不能颠倒的。

 

注释①:国外已有研究表明,罗森塔尔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是不足取信的。

 

    (原创)

 

http://www.pep.com.cn/xgjy/jyyj/yjkz/cktg/200711/t20071121_425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