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神成长与人文素养系列”?反馈

发表日期:2012/1/4 8:13:08    出处:    作者:     点击:464

■“教师精神成长与人文素养系列”·反馈

诗意地穿行于两端

 

 

 

 ■王俭

  读《中国教育报》2284版《柳袁照 诗性教育的先行者》一文,一半欢欣,一半沉重。欢欣是因为诗性教育对于克服当下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导向下教育过度功利的沉疴,无疑是一剂良药。因为我所熟悉的又一位名校长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感悟,终于找到自身教育思想的阿基米德点。沉重的是,在这个功利泛滥而缺乏诗意的年代,诗性教育能走多远?诗性是如何与教育契合的?先行者实已不易,可能的践行者,更为任重道远。

  因为沉重,所以沉思。

  据笔者所知,作为全国首届优秀中学校长高研班学员的柳袁照,目前正循着班主任陈玉琨教授所引导的将校长的办学实践概念化与体系化’”的路径在摸索。教育家型校长最主要的外在特征——是要有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而要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就需要校长凝练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确定性,也即办学理念,它是校长形成其个性化办学思想的支点。柳袁照找到了这个点——诗性教育。然而,将这个核心的概念在教育的各个向度上充分展开,尚需要更深入的认识与实践。

  这可能是对因概念化而来的诗性教育的体系化是对诗性的一种伤害,但是既然已经将苏州十中的教育实践概念化为诗性教育,为了更好地认识与践行诗性教育,让诗性教育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得以诗性地落实,进一步深入认识与理解诗性教育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教育是诗性的事业

  诗性,大抵是因17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智慧这个概念后逐步得到重视的。朱光潜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研究并翻译维柯作品的专家之一。1986年《新科学》的中译本面世以来,我国对诗性的研究逐步走向高潮。在维柯那里,诗性智慧的提出是相对于同时代的有条理的怀疑和对理性的信赖的笛卡尔主义的矫正,它是指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是对原始人思维方式的一种统称。从目前学界来看,对诗性的认识与理解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作为表达的诗性

  它是针对词汇、言语和句法等外部形态而来表达诗意的,属于文体学层面的。此时,诗性更多的是指其情感性或者文学性。

  作为思维的诗性

  这主要是相对演绎等理性思维方式而言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诗性智慧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就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这里,诗性更多的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强调形象、想象、直觉和整体性。

  作为本体的诗性

  这是从本体论上来认识诗性的,认为诗性智慧是人类原始时代所共有的智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如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人类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他们以审慎的思想(logos)关切他们的家政(oikos)。在这里,诗性往往被认为是世界的本体。

  诗性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是我们大体能从其哲学内在的本体、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表达方式来把握其要义。

  诗性智慧、诗性思维是原始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因此,可以理解为,大概人类有教育活动以来,教育就与诗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就如文中所言,从六艺到科举八股,到蒙学,中国传统教育都带有诗的特点。

  当代教育也有诗性的特点,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我们也能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天地里诗意地耕耘着。以目前对诗性教育的理解看,要确切界定还很困难,但是从诗性的要义以及对十中诗性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三个判断:

  诗性教育是注重传统的。诗性智慧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关涉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注重传统的教育。教育的根在传统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教育的根之所在。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高举着人文主义大旗的。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诗性教育当是重视人格完善的教育。苏州十中的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既是办学的境界,其实质也就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诗性教育是注重现代的。当下强调整体的教育,从整体直觉来认识世界,是诗性思维中关键的元素。当前的新课程强调整体、整合的观点,是对人的诗性的一种理性回归。从维柯的观点来看,想象是人文教育的开端,也是人至关重要的认识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眼睛,正如判断力就是理智的眼睛一样。诗性教育的提出,或许是解答钱学森之问的一种道路。基础教育过多地偏重理性,也是使学生缺乏想象、缺乏创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性教育是注重超然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具有诗性,但是教育却总面临着功利与伦理、理性与非理性、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等两端间的冲突。这是人性复杂性的外在表达,纠缠于哪一端,或者在冲突中迷惘,都是可悲的。诗性教育的实践昭示着,诗意地穿行于两端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要诗意地在两个极端之间穿行,需要有一份超越功利的胸怀与境界。

  诗性与教育的融合

  教育活动是主体性的活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诗性教育的提出与实践,也有其目的性。

  就诗性教育目的而言,可以从柳袁照希望学生带走的三件礼物中体现出来:本真、唯美与超然

  本真就是希望学校教育能成就师生的本色人生。

  唯美就是希望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态度与能力。

  超然就是希望学生能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性教育不是诗性与教育的一种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的辩证融合。

  诗性教育中的诗性,已不再仅仅是原始意义上的无理性与非理性的随意性。诗性教育中的诗性,我们已经将其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规定了诗性的方向性。就是说,诗性教育是崇尚本真、唯美与超然的教育。

  杜威说:对手段的不考虑就是对目的的不严肃。

  审视我国目前教育的弊端,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现象。目的可以说是善的,其手段却是摧残人的,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教育,这个本当弥漫着诗性与诗意的神圣殿堂,已经沦落到要我们发出教育,请给诗性留点空间的呐喊。

  教育不是一种说教,当然说教也可能产生影响,然而教育更应是一种浸润,一种植根于教师心底与学生心底的诗性的共鸣。苏州十中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式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对审美课堂的追求,对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等,与维柯所强调的想象记忆在个体养成与发展中的始基地位是不谋而合的。这种强调想象、隐喻以及注重历史传统的教育方法与过程,恰好是传承与创生人类文化共同感所需的重要方法。

  教育之境绵长

  诗性智慧强调流畅的表达、诗性的思维与诗意的人性。这与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工具理性过剩而价值理性不足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维柯的观点来看,原始思维先于理性思维,但从理性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本质是理性的。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可能不是我们的重点,重要的是当我们现在的理性思维无法更好地诠释我们的生活时,让我们回到诗性思维中去寻找我们丰富理性思维的养料,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之路。但是,这条路,可能犹如一首诗,诗的意境总是深远而绵长的。想象无边,诗意无界,好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无限事业,路虽漫长,但重在践行。

  我们的教育究竟还有多少诗性?对教师和校长来说,关键在于有没有对诗性教育的深入理解与不懈的追求。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柳袁照是诗人。素质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要培养这样的人,校长首先应当是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并不断践行的人。

  (作者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052 星期日,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