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

发表日期:2012/1/3 16:08:25    出处:    作者:     点击:527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平堪忧。不但如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计算,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和美国的50本阅读计划。现在部分国民心态比较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的关系。而学校教育中,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反倒被排挤,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享受到阅读之乐,反倒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着阅读,从2003年开始,每次两会都提出要建立国家阅读节这样的提案。之所以坚持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我们坚信:阅读是当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心灵是怎么发育的?事实证明,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

  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了读书对人类的巨大益处之后,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犹太民族为什么那么强大?为什么这个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那么多世界级伟人呢?为什么他们依然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这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是息息相关的。从马克思,到爱因斯坦,再到弗洛伊德,20世纪人类三次思想大飞跃为什么无一例外的都是犹太人?为什么我们在为诺贝尔奖犯愁的时候,仅仅到1984年为止,犹太人中就已经有98人获诺贝尔奖(其中物理学30人,化学奖15人,生理医学奖33人,经济学7人,文学8人,和平奖5人)?我们的阅读率在下降,背后的问题并不是阅读下降本身,而是民族素质的下降。一个国家不是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阅读的人口。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取决于阅读力。读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活动,只有重视读书了,我们国家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精神境界。

  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阅读只是训练,只是工厂的制造,而不是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充其量只是训练。人的阅读需要、人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有其敏感期或关键期,而中小学阶段阅读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一个人终身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为了推动学校阅读活动,我们希望组织全国专家精心研究阅读书目,为中小学学生推荐那些最伟大的著作,那些能够告诉孩子们宽容、合作、自律、慈悲、感恩、执着、信心、爱的书籍,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

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一方面是靠它的外表、建筑、规划,但是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丽,还是靠这座城市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我们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领导干部率先示范,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我们力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倡导阅读理念,弘扬阅读文化,营造书香城市,让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群众自发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进而确立现代市民意识,培育现代生活方式,养成现代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注: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书香校园”概念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