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Education ideas

陶行知的教育智

发表日期:2011/8/8 22:06:19    出处:    作者:     点击:1425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

(一)四块糖果的故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支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时,陶行知又掏出了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先生又掏出第三者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者块糖果送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先生没有对犯错误找学生使用哪怕是一个带有批评的字眼,只是连续地表扬他错误中的闪光点,还奖予糖果,学生也由疑惑进而惭愧到痛哭流涕。同样是教育学生,先生的“赏识”教育真是比我们惯用的“批评”教育要高明多了。我们面对的虽然不是刚刚步履蹒跚,咿呀学语的风儿童,但这些正在努力人从小学转变为中学生的半大孩子在很多地方难脱稚气。他们难免会贪玩、懒惰、捣蛋,还可能会闯下他们自己也料想不到的祸。作为他们的崇拜模仿的对象,我们教师的确应该学习陶先生的作法,不应当吝啬赞美、吝啬肯定、吝啬鼓励。只有更多地使用这些,才会使这些学生们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向前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向师生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此,他主张在青少年时期必须经常给以“诚实无欺”的教育。陶校长曾经给学生讲过“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老爷回来了。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陶校长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长诗《平老静还金镯》:“平老静,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开设肉包铺,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觉本钱不够大,有个朋友表同情,借了一双镯子去押当,包金镯子里面却是银。除夕拿钱赎出来,银镯变成纯赤金,这镯不是原来物,不义之财不可领。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门把老板寻,找着典当老板把镯换,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铺几十个,唯独老静肉包最出名,老静并不登广告,人人心里自相信。”“诚实无欺”的美德就这样在陶行知经常不断的教育下,在学生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拆表的故事

陶行知研究了一些大科学家的生平和童年,得出了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有像爱迪生的母亲和法拉第的书店老板那样的爱护才能保全。他不但自己了解孩子,珍惜孩子的创造力,而且还以此教育更多的教师和父母怎样保护人才幼苗。在他的《儿童年献歌》之四的第六首里:“弄冬一弄冬,今年属儿童!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爱拆自鸣钟,拆得荼来凑不拢。”

有人认为“凑不拢”印错了,应该是“凑得拢”,实际上并没有错。原来先生的一个朋友的太太,因为孩子把她的一只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在大怒之下,把孩子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她向陶先生说:“我的孩子把金表拆坏了,我给了他一顿打。” 先生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仔细一谈,她才恍然大悟,认识到她孩子的行动原是有出息的举动。她就向陶先生请教补救的办法。先生说:“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满足了。中国对于小孩子是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小孩子的双手一定要得到解放。中国在这方面最为落后。”

 

点石成金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样,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