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区天长小学 蒋军晶
“小妖怪童话”这套桥梁书的文字通俗自然,非常生活化,但其中不乏一些巧妙、“高级”的词句,比如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的修辞等。问题是一二年级的孩子的独立阅读往往是“闪读”,追求快速,只解大意,一般不会慢下来细细体会这些词句,结果往往是书读了不少,词汇量却没有增加。
我主张老师有机会时为学生读整篇故事,并且要用丰富、夸张的语调来读。例如读到“脏兮兮的妖怪”时,拖长声调、加大音量、皱起眉头,让人觉得那脏兮兮的模样如在眼前;读到“胸有成竹地点点头”时,挺起胸膛反复多读几遍,引起大家对成语的注意和思考;读到“嘟囔”时,就临时加词,真的不停地嘟嘟囔囔,让学生在情境中推想这个陌生词语的意思;读到“头发乱蓬蓬的,简直像热带丛林”时,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让他们聊聊热带雨林似的头发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读、这样的听,会让学生慢慢理解到粗读和细读是完全不一样的,领会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词汇丰富的读者。
自己再大声地读一读
“小妖怪童话”的每个故事,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大声读一遍,占用的时间很合适。“小妖怪童话”的语言没有生僻词汇,念起来顺口,读一遍也不费力。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声读出来,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大声读的好处挺多,首先是帮助理解和记忆。一二级的学生有时虽然认识文字,却不怎么理解字面的含义。而朗读是一种调动目、嘴、耳等各种感官的活跃的整体运动(加上表情和动作,简直就是全身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加速理解,使他们的记忆更持久。
其次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七八岁的孩子学习生字,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这个字,今天认识,过几天可能就不认识了;那个字,在这篇文章中认识,换一个语言环境可能就不认识了。所以,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提高生字的出现机会,提高学生对字的敏感度——即在任何时空看到这个字都要有一种回忆的冲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声读书。那么,学生在朗读时,老师要注意些什么呢?
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让他们简单地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应该注意听学生朗读时的发音和语调,但不要经常中途叫停、纠正,而应该等学生读完再提示。学生朗读不熟练也不要说“不行”(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要努力发现并称赞学生的闪光点。不要经常齐读,因为齐读容易产生“唱读”现象,使语调变形。不要轻易否认学生为了强调而夸张地朗读,尽管我们成人听起来有些别扭,诱导学生主动读给老师、家人、同学听。
大家再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说一说”的意思,其实就是让学生围绕正在阅读的书进行讨论,讨论一本书的好处很多。
为什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买《哈利·波特》?好看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在看,你不看,你就显得很“土”。小学生最怕孤单失群,试想,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讨论一本书,这是怎样强大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经常性的讨论可以影响一个班的阅读氛围。
另外,讨论本身是件美妙的事,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讨论就是交流和分享,交流崭新的想法或者问题,分享阅读后的欢乐或者难过,可以调整、扩展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像“小妖怪童话”这样有趣的书,其实可以放开让一二年级的学生聊,只要老师给时间,他们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说小妖怪“超酷”的魔力、那些疯狂的游戏和里面好玩儿的人物。这套书里的人物确实活泼可爱,《神奇小保姆》里的宝宝任性起来乱喊乱踢、哭哭闹闹,谁没做过这样的事呢?《超级理发师》里那个小姑娘邋里邋遢,兜里总是装得鼓鼓囊囊,不就是自己的同桌吗?好的儿童文学总是能勾起孩子说的欲望。
有的老师觉得,让学生自己“随便聊聊”太可惜了,老师应该引导、指导。但是,很多老师设计的话题总是带有说教性,如“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等。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归纳、总结、提炼思想认识是很反感的,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在孩子眼里,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把话题设计得有趣一点儿、开放一点儿、有创意一点儿,契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例如:书里的小妖怪和我们以前想象中的妖怪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书里哪个情节最爆笑?猜猜“小妖怪童话”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