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

发表日期:2009/12/30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4066
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家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把“心”的探讨,视为哲学上的主要问题之一。到了19世纪末,受生物科学的影响,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科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常常被冠以“玄”、“神密”、“不可信”甚至是“伪科学”的名头,如果问非专业的人士什么是心理学,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偏见和误解: 
      1、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多数心理学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专业时,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和算命先生差不多。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究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是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你的内心的。    
      2、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在当今社会,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日渐火热,各种所谓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很多人听到的第一个与心理学有关的名词就是心理咨询,并把它当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此外,人们关注一门学科,更容易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认识它。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所以更为被大家所熟知,因此很多人会把心理咨询与心理学等同起来。
     其实: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科学心理学成立一百多年来,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已成为一颗枝繁叶茂的科学大学。其分支学科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等。   
    咨询心理学家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困扰,更好地发展,增加生活的幸福感。一般来说,心理咨询是面对正常人的,来访者有心理困扰,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就要由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高校、医院,也有一些专门成立的咨询中心。但有一点: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解决心理困扰,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有心理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
  3、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可能还有很多的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严重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媒体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变态心理,认为这样更具有炒作价值。很多人是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认识心理学的,这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只关注变态的人。尤其是好莱坞和日本的一些所谓“心理电影”,如《精神变态者》、《沉默的羔羊》、《本能》、《催眠》等,为观众展现了心理失常中最异常的画面,也为心理学打上了带有偏见的烙印。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的“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在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他们还必须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培训
      4、心理学家会催眠
      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让人感兴趣。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起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在一些人看来,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就都会催眠;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所谓的“心理电影”有关,如日本的恐怖片《催眠》。这部影片夸大甚至是歪曲了催眠术的作用,纯粹是为了商业的炒作,和心理学家所用的催眠术相去甚远。
    其实,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学家的“招牌本领”,而且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催眠术发展于18世纪的麦斯麦术。麦斯麦术是一种古老的催眠术,是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的。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而诱导出催眠状态,并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故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本质至今尚未明了。催眠的方法很多,大多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某个小东西上,如晃动的钟摆或闪烁的灯光,然后诱发出催眠状态。催眠前先要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的恍惚状态,对这些人进行催眠治疗效果较好。人在催眠状态下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搞不好会有不良效果,所以要由经验丰富的催眠治疗者来进行。
     5、心理学就是梦的分析
     这种误会同样是弗洛伊德的影响所致。很多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就是释梦。这不足为怪,因为人总是对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有一种顽固的挖掘欲望,而梦似乎是透视内心风景的一扇窗户。许多人因此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又因为弗洛伊德的“代表性”而进一步使之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
      在这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又起了作用,例如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和里查•基尔的《最后分析》。很多大学生称他们对心理学的最初了解就来自《爱德华大夫》,它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梦的分析,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可谓深入人心,让许多人以为这就是心理学家(其实影片中是精神科医生)的口头禅。
其实,梦的分析只是精神分析流派所使用的治疗技术之一,是心理学工具箱里的一个工具。它不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心理学的代名词。
      6、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
  这是一种让心理学者感到伤心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
  一是对心理学科学性的怀疑。在大多数人看来,所谓“科学”就应该像物理学或数学那要,要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它的任何操作和探究都很“玄”,而且会加进很多主观的东西。人的心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本身也是个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靠不住,缺乏科学性。
      二是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失望”。有的人缺乏对心理咨询的正确了解,总是希望一、两次咨询就能包治百病,这当然是不现实的。还有人认为能否解决心理困扰全是咨询师的责任,自己无需投入,咨询效果自然不会好了。由此认识心理咨询是骗人的,进而把心理学一棒子打死了。
     其实,1825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巨著的问世,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1982年,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接收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为其会员协会,肯定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中有很多领域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研究相近,如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服从于统一的科学标准。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正在成熟的科学。    
     至于成功的心理咨询,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有赖于求助者的主动意愿和积极参与,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解决也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能因为求于求成而否定了整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