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发表日期:2009/12/30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17875
教学理念:深研精教,激发潜能,促进成长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理念是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影响并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状况与效率。教学理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观念,涉及到多种关系,概括如下:
        1. 以新课程理念为基本依据
        新课程理念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是制定教学理念的基本依据,所以教学理念首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基本依据,首先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汇集了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教育思想者的智慧,吸取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最理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理念,根本没办法超越它;学校的使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长、突出个性地落实它。
教学理念要体现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2. 我校教学理念的文字概括及其基本内涵
        我校的教学理念概括为:深研精教,激发潜能,促进成长。
        在表述上与教风一体,避免条目过多,不好区分,引起混乱。简释如下:
        “深研”是“精教”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成为精教的动力,所以,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是区分教书匠和教育家的重要标志。从我校目前生源状况分析,“深研”和“精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必要条件。
        激发学生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情感智力,发觉他们的潜能,唤醒他们的自信和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治和独立能力,促进他们的成功。激发学生潜能,同样也是符合我校目前生源特点和需要的。
        现代教育,必须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怀疑精神和敢于挑战权威与传统的勇气,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在一个“唯师”、“唯上”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只能培养出书呆子。社会并不太需要书呆子,而特别需要创造性人才。我们的教育缺乏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是典型的知识传授型教育,无法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造欲望。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
    “只有了解西方的逻辑、批判性的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发现真理的实验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客观态度,我们才能正确评价它的文化。尽管东方对西方文化有些偏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不难找到西方人毫无私心地热爱真理(尤其是科学真理)、伦理学和逻辑学的许多实例。”[1]
        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是教师的根本使命。教师的教学动机与决策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基本准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和发展,是教师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进步与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都处于服从的位置。
        3. 教学理念的体现与落实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理念也会体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育教学一体观
        教育和教学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二者不能割裂,教育和教学是有机结合的。教育不能脱离教学,教育观从某种程度上涵盖教学观;教学观要受到教育观的影响,甚至是制约。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从教育角度和学生的情感角度考虑的,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是教师的“双专业”;只有具备“双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双专业”性,体现了教育教学一体观。
        我们的教育观是:处处事事是教育,做人做事做学问。教育就是爱,教育就是尊重,教育就是激励向上的精神、挖掘潜在的动能。
        我校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两个层面(如何看待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包括五个含义:
        如何看待教育?第一,教育大于教学,教育重于教学,教育统领教学。教育和教学不是一个概念;懂教学和懂教育不是一回事儿;教育的历史要远远长于教学的历史。学校不是单纯教学的学校,是集教育和教学一体的学校,所以教育和教学不能分离,不能自相矛盾,教育和教学应该高度统一、密切配合。学校应该把教育和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研究教育,不懂教育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是既懂教育又精通于教学的教师。教育就是做事、做学问、做人;事做好了、学问做好了、人做好了,教育就做好了。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做真人、做好人、做有用的人。第二,学校无小事,时时处处皆教育。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言行教育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第三,一切素材、事物、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媒介,所以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并主动开发教育素材,开发和创设教育教学环境,开发和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把教育搞成活的、生动的教育,而不是僵死的教育。
        如何进行教育?
        第一,是爱和尊重。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讲“爱满天下”。教育需要爱,需要博大的、无私的爱;没有这种爱,就不要去搞教育,就不要去做教师。
        尊重是爱的具体体现。没有尊重就谈不上爱,就没有民主。尊重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之一。 “尊重”,一是尊重教育规律,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主要指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指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四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消除师生对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爱尔维修的“智力平等说”,狄德罗的教育民主化与世俗化主张,以及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思想,都把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爱伦·凯反对压制学生的个性和施行体罚,倡导教育的民主和自由。蒙台梭利则更呼吁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纯清而又敏感的心灵”。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充满了尊重的思想主张。他援引埃默森的思想说:“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伟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立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教育学上的一个基本原则。当今流行的“全纳教育”理念和“闲暇教育”理念更是如此。这些都说明,“尊重的教育”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根基。
        在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还要求领导尊重教师,教师尊重领导;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教师与教师相互尊重;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家长与老师相互尊重等。
        第二,是发现、赏识、鼓励,是开发潜质和潜能,是把学生应该具备的特质、素质和能力引导、开发出来。
        教育不是要强加给学生多少东西,主要的是要把他们固有的东西给启发、引导、开发出来。教育是一个发现和发掘的过程,是一个激励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中生有、凭空创造的过程。教育是要把火把点燃,将金矿开发,而不是要将一个容器填满。“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等本身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更强调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反映。“发展”作为一个中心词,在基础教育价值定向中得到充分具体体现。”[2]
        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特长、特别是长处和潜能;承认并培养个性,鼓励学生提问、怀疑,提倡平等,把学生当朋友。学生好胜心较强,很希望他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他们喜欢尝试,但有时缺乏信心,需要别人的赞许和鼓励。赞许代表许可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得到许可,才能逐渐形成自我观念,而后才能有自尊等人格特质。善于发现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并加以积极的引导、肯定、鼓励,能使他们充满自信,发扬敢想、敢说、敢为的精神,朝气蓬勃,永远处于“天天向上”的状态中。
        “激励”原则是先进的教育原则,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思想。成功学的观点、情商的观点、潜能开发的观点,都强调激励的巨大作用。没有激励就没有创新和创造,就没有发明,就没有勇于进取之心,就没有敢于质疑的胆量,就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
        据新西兰科学家研究,20世纪后半叶孩子的智商成绩高出上半世纪20个百分点,但情商和社会技能却急剧下降,如果以精神健康和社会学统计的标准来衡量情商,我们会发现今天孩子在许多方面比上一代要差得多。
        (2)大教学观和大课程观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就是大教学观、大课程观。
        教室是小课堂,学校是中课堂,社区与地域文化是大课堂,社会是更大地课堂。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课本是一个指引和导向,它提供一个线索,一个目标,提供某种启发和指引,教学要有内容的拓展和方法的探究,要有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作补充,要有选修和必修,要有多种形式的活动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旧课程观是教教材、学教材、背教材、考教材;新课程观是以教材为指引,拓展教材,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无处不教育,处处有教材资源。
        学校要逐步构建以新课程理念、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为导向,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平台的校本课程体系。
        (3)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对这三者的理解,就是教学理念的一种最具体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旧的课程理念有什么本质区别?一个重要的本质区别就是重新定义了教师、学生、师生关系,重新定义了“教”和“学”,重新定义了“教”和“学”的关系。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作出界定和回答,教学理念可能会陷入空谈。
         教师观:与道义为友、与知识为友、与学生为友、传播文明与科学的职业
         教师观,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判断。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去实现的,所以教师观既是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如何进行教学”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从这角度看,传播文明与科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它回答了教师的主要职责。如何实现传播文明与科学的目标?三个“为友”就是方法和途径。“与道义为友”反应了教师的职业特性和教育的专业要求;“与知识为友”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和新教学理念的要求;“与学生为友”则是教师的身份定位,涵盖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既然以学生为“友”,就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共进。教师要把自身定位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学生观:一个充满好奇心和理想,容易犯错误而不断进步发展的群体
        对学生这个群体的基本认识和判断,就是学生观。学生是什么?第一,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育的主体。学校为了学生而存在,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发展。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要明确自己服务于学生的使命。学校的办学宗旨应该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和幸福考虑。第二,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富于情感、不成熟、性格不太稳定的群体;所以容易犯错误。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允许的。我们不能禁止学生犯错误,但是我们要禁止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和教育学生少犯错误,教学生知耻是勇、知错能改,不重复犯错误。对犯了错误的同学要宽容。学生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的责任就是使他们进步,这个进步包括个人品质、人格理想、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综合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等。如果我们禁止了学生犯错误,但是没有实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照样是失职,并且,与因为管理水平不高而造成的学生的错误行为相比,是更大的失职。因为学生的错误是个别的、局部的,而由于认识问题导致的错误决策和导向,事关全体同学,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学校管理的目标不是“不允许”,而是“允许”;变“不允许”为“允许”才是学校管理的高境界。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都应该是对全体同学开放的,学校的任何非保密的、公开的、安全场所,都是学生锻炼、学习、成长的环境,都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决策和行为导向,是图省事、不出问题、自我保护?还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实却经常地违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不能把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第三,这个群体是能动的、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是发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的创造欲和智慧,促进他们的进步发展。
        “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学生的看法,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现在状态,而不是它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不会把教育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把学生当作一个可装大量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技能,技巧的人。除此以外,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具有入学资格的学生,不管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都具有发展和形成自己有价值的独特性的可能。正像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的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3]
        师生观:同一个故事中站在不同角度的搭档(合作者)
        师生观,就是对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属性的认识和判断。“师道尊严”、“师徒如父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师生观,用到现在肯定不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说是“同一个故事中的合作者”。但是,这个“合作者”的身份却不同,站的角度也不同,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社会适应性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合作起来就不像“队友”、“战友”、“学友”那样容易沟通。这种沟通,不是“我”说“你”听,“我”对“你”错,“你”必须听“我”的。既然是搭档,是合作者,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谅解,就应该彼此沟通。民主是平等和尊重的基础,所以师生观最本质的问题是教学民主;民主是第一基础。教学民主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培养新时代公民的基础。
        教育不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而是“导致学习交流的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向导、顾问。“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信息时代的教学:问题和新前景》,荷兰教学人员总工会和国家教学计划制定研究所1994年3月提交给委员会的文件)。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4]
        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指出:“从今以后,教师必须:(1)更多地注意学生感情的开发;(2)能够判断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并向同事或外界专家(或同时向二者)求教;(3)调整学习计划和既适合每个学生又适合整个班级的教学法;(4)在同事的合作下,必要时还要在校外的专家的合作下,组成“教学组”、共同确定本领域特定的教育目标,整理学习计划,制订利用资源和时间的计划,确立教学方法,并评价学生的成绩;(5)在所有与“教学组”活动有关的问题上同学生家长、地方代表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领导人合作;(6)同学生保持经常性的对话,不仅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而且也为了使他们很好地理解学习计划和所使用的教学法;(7)能够客观地分析他们的教学法和学校教育的成果,并能够提出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5]
        (4)教育公平观:公平、共享,利用率最大化。
        学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不能搞社会上庸俗的一套,不能容许有特权学生。教育和教学资源,锻炼的机会,学生基本权益,一定要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性行为。弱者应该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同情。学生的发展是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发展或某些特长生的发展,个别化的发展只能代表学校某一特色提高层面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建立在普及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畸形发展,就是以牺牲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代价的个别同学的发展。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第三者或者众人的利益为前提。
        教学资源要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做到利用率的最大化;学生对此应该有共享的权利。 
 

    【版权所有。高焕祥:《日新其德——揭阳华侨高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27.4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月】



[1]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230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第一版。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实验》1998年第1期。
 
[3]引自方燕萍编译:《教师应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教育研究信息》1997年第4期)(叶澜教授语)
[4]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S·拉赛克  G·维迪努著,第105——10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5]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S·拉赛克  G·维迪努著,第16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上一篇:校本文化

下一篇:校史之魂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