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何不应该让梨》

发表日期:2012/1/4 8:48:18    出处:    作者:     点击:886

   看了报上77日随笔版的一篇文章“孔融,你不应该让梨”,本人有不同看法,也在留言板这儿说一下。

   孔融让梨的故事”和“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等故事千百年来已成经典,在华夏大地乃至世界广为流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多少年、多少代,人们不但接受了它,而且每一个故事在人心中已升华成一个道德理念的代表,比如一提起司马光砸缸,人们立刻想到智慧,想到急中生智,教育孩子要遇事不慌,沉着应变。一说到孟母三次迁居,人们立刻想到慈母和环境对子女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同样,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会让人想到谦让和一种“把小的留给我、把大的让给人”的奉献精神。千百年来,没有人像“孔融,你不应该让犁”的作者那样任意联想、节外生枝、“胡批三国”般的把一个人人称颂的、极有教育意义好故事说得不伦不类、一无是处,把小孔融舍己奉献的美德看成是“小聪明”、“小把戏”。多少年来不是没有明白人,而是人们根本不从这个角度想事。一个很短的故事,人们赋予它一个积极的道德层面的意义就足够了。就象买椟装的珠,人们要的是那珠(内涵),而特意淡化了椟。孔融让梨称赞的是孩子的一种奉献精神,而不是别的,他让的可以是一个梨,也可以是一个杏子,也可以是一件衣服、一个座位,一次娱乐的机会,所以弟弟吃不了、吃多了拉肚子等联想让我说大可不必。难道从小教育孩子要树立舍己为人的精神,也有错吗?如果像“孔融,你不应该让梨”一文那样去分析、去任意联想、去节外生枝、去“胡批三国”,我敢说历史上的任何经典故事,包括那些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象“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怕一个也经不住推敲,都能给它弄得千疮百孔,破绽百出。

某学校孩子不懂孔融让梨真义的笑话恰恰是说了孩子们的天真的心理。老师在分析文章时,为什么不能正面引导一下,把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真义:舍己奉献的精神,给孩子画龙点睛地概括一下呢?毕竟它是千载传颂的好故事。

在思维多元化的今天,谁都可以针对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否定古人。同样,我也可以在这里表述一下我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