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Education ideas

陶行知语录

发表日期:2011/1/22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4082
 

陶行知言论选录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共和精义》《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3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共和精义》《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21

 

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 《提倡平民教育》《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693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师范教育之新趋势》《陶行知全集》第l卷第374

 

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送长城砖》《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10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的信条》《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88

 

中国要想得到国际上之平等地位,非办教育不可。 《年会感言》《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44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设立教育研究所案》《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10

 

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共和精义》《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21

 

教育为立国之命脉,吾人已三复言之矣。以今日情势而观,政府殆无觉醒之动机。 《教育经费急应独立》《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13

 

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335

 

教育是国家委托市政府办理的最重要的事业,也是改良市政之基本工具。新市政的基础是新教育。《南京教育谈》《陶行知全集》第l卷第493

 

如何办理教育,使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是我们教育界的根本问题。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欢迎词》《陶行知全集》第l卷第535

 

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59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实则整个宇宙,也就是一个力的表现,力的变化的过程。《国难与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01

 

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今后中华民族的使命》《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21—422

 

虽然,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今后教育上基本问题之讨论》《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336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我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地方教育的乡村改造》《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35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新教育》《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12

 

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3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91

 

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陶行知全集》第l卷第259

 

官僚主义之浸入教育界,为教育之致命隐疾,尤不可不坚决反对,力予杜绝。 《教育破产与政府之责任》《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411

 

教育必须是战斗的。教育不是玩具,不是装饰品,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356

 

教育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 《我的民众教育观》《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19

 

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与现实格斗的真教育。《教育逃走》《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723

 

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师范教育之新趋势》《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74

 

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武器。 《抗战的全面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303

 

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 《新教育》《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13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国难与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0l

 

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35—436

 

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36

 

古人说:人不学,不如物。又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可见我们中国素来看重教育的意思。宗旨无非是要人人受教育,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空前之全国教育大会》《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630

 

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譬如抗日救国,须有行动,可是,行动又不能错误,所以要有理论。抗日救国是目标,联合战线是步骤,新中国将从行动中生出来! 《新中国与新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47

 

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刀,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商务印书馆复业》《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509

 

三、论教育改革

现在中国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民族解放。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那么教育就没有意义了。《中国大众教育运动》《陶行知全集》第6卷第375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原载193461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6期)

 

新中国的新教育,应是帮助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的教育。 《新中国与新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45

 

夫国之盛衰,视乎教育;而教育之新旧,视乎研究。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则亦造成旧国,不适于新势而己。(在南京高师教育研究会上的演讲原载1918105日《南京高等师范日刊》)

 

天下之事万变,斯新理之出无穷,人亦何患无用心之地哉?苟不实事求是,详加审谛,惟就前人之说以遵循之,则教育终无大昌之时也。  (在南京高师教育研究会上的演讲原载1918105日《南京高等师范日刊》)

 

新教育:(一)新教育的需要  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国家就是富而强的共和国。怎样能够造成这新国家呢?固然要有好的领袖去引导平民,使他们富,使他们强,使他们和衷工济;但是虽有好的领袖,而一般平民不晓得那个领袖是好的,那个领袖是不好的,也是枉然。所以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二)新教育的释义  先说字是什么意思?某处人家因为要请客,一切设备家伙,都去向别家借用,用过之后就去还了。这是客来则新,客去便旧了,不得为根本的新。我们中国的教育,倘若忽而学日本,忽而学德国,忽而学法国,美国,那是终究是无所适从。所以新字的第一个意义要自新。今日新的事,到了明日未必新;明日新的事,到了后日又未必新。即如洗澡,一定要天天洗,才能天天干净。这就是日日新的道理。所以新字的第二个意义要常新。又我们听讲的新,不单是属于形式的方面,还要有精神上的新。这样才算是内外一致,不偏不畸。所以新字的第三个意义要全新。(三)新教育的目的   这目的可分两项来说明: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用职权他的能力。例如,我们要使光线入室不须空气的时候,就要用玻璃窗。照这样把所有一切光、电、水、空气等都要被我们操纵指挥。现在中国和外国物质文明的高下,都从这利用天然界能力的强弱上分别出来的。然而其中也有危险的地方,如造出许多杀人的物扰乱世界,是万万不可的。所以第二项目的,是对于群界要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一方面利用天然界,一方面谋共同幸福。可说一句,新教育的目的,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说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工和国民。自主就是要做天然界之主,又要做群界之主。(1919722日)  (原载19199月《教育潮》第1卷第4  原注:《新教育》一文是陶行知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的讲演记录。记录者:李宗武、洪敏。)

 

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忍受土匪,土棍,土老虎的侵害而不能自卫,遇了水旱灾害而不预防。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象这种教育,大家还高唱着要教育普及,真是痴人说梦。其实,这种教育决不能普及,也不应该普及。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凡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村中荒地都开垦了吗?村中人人都自食其力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了吗?(192713日)(原载于19274月《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0  注释:本篇系演讲记录。记录者:程本海。题目原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中国教育的三条出路是:

一、教人少生小孩子;

二、教人创造富的社会;

三、教人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

这三条出路是一套连环的出路。少生几个孩子,便可以多做一些创造工作;多做一些创造工作,便可以多得一点平等的地位与人互助;而这种平等的互助,又可以叫你放心大胆去少生几个孩子。《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47

 

中国教育的使命,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看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世界教育之使命、也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全人类生命之火焰,放出全人类生命之光明。《从烧煤炉谈到教育》《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00

 

今后的新教育,必定达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得其所的理想,才算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成了功。《创造的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术自由》《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767

 

四、论道德修养

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192610月《新教育评论》219期《陶行知文集》第111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育才学校》19514月》《陶行知文集》第723

 

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所以我在讲建筑人格长城的时候,提到了杨震的四知,甘地的漏夜还金,华盛顿的勇敢承认错误,和冯焕章先生所讲的平老静还金镯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大家私德上的好榜样。我们每一个都可以效法这些榜样,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育才学校》19514月《陶行知文集》第724

 

我提出五项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四为和平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  1946727日《国民公报》《陶行知文集》第825页)

 

民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纪律,与专政纪律不同。专制纪律是盲从。民主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不但要人服从纪律,还要人懂得为什么。  19455月《战时教育》《陶行知文集》第786页)

 

平时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  192610月《新教育评论》219期《陶行知文集》第111

 

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947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21页)

 

在世上做人,单靠诚实是不够的。诚实之外,还要尽本分。我们学校里,各人有各人的本分。您的本分是按着一定的时候挑水、烧锅、买菜、清理厨房和别的粗工。做这些事您应当受主管人的调度。  1927125日致校工高大哥)

 

现在热河、榆关告急,战事旦夕发,人民将益不聊生。……吾家寒甚,有丧愿以穷人之礼治之。三年前吾妹亡于晓庄盛时,余亲为治丧,蔽以素衣,藏以松棺,祭以清水,哭以热泪,一切虚礼均废,亦甚哀。吾国婚丧喜庆,大率是做戏给人看,往往弄得破产。  193314日致陶文澄夫人)

 

这次治丧,力谋节俭,希望运用省下之款与新友赙仪合设纪念金,为劳苦大众儿童教育之用,志在因家母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这次为家母治丧,得了一虚新感想,写成了一首小诗:富人一口棺,穷人一堂屋;讨得死人欢,忘却活人哭。”  193416日致邵仲香;原载193441日《生活教育》第一卷第4期)

 

今年元旦,我立志要在一年之内写一千封信。这些信有的是我在上海主动发的,可以看出我的意向和我所要实现的计划;有的是对同志来信的答复,可以看出全体同志的景况和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与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我对于这些困难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凡是可以公开而有参考价值的信稿,我要陆续选择出来。看信的同志,要认真从心灵的深处流露一些消息,发挥一些力量给我,作为交换条件。消极的伤感、无聊的颂扬、敷衍的客套、文凭的需索都不是我所愿意接受的。  1934120日致生活教育社全体同志;原载193441日《生活教育》第一卷第4期)

 

我对于同学们进行的实验工作是抱着一个根本态度:帮忙各人或各个小集团,取得一个自由研究的环境,独出心裁的去创造。看见有创造时,我便欢呼鼓掌,否则便觉得苦闷,甚至懒得理会。同时,只要我的鼻子还在水面上,总是毫不吝惜的出我小小力量向大家贡献,只是不愿负起主持之责以减少大家的创造欲。  1934820日致汪达之;出自汪达之编著《生活的书》)

 

世界上一切困难都要用冷静的计划去克服,忧愁伤心是双倍的牺牲,于事并无补。(1937323日致陶晓光;出自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知行书信集》)

 

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  1939723日致马侣贤)

 

关于物价高涨,只给小数朋友知道,不可作为演讲材料,也不可流露报端。我们之所以不得不告诉您,系希望您以育才之友的资格,深刻明了育才处境之非常困难,而给我们以继续不断的自动的援助。从前我们除了捐募图书之外,没有向您们请求捐款,而您们是这样的热心关怀。现在我们是半炊而快到断炊,我们是有责任给我们的朋友知道真情。如果朋友们愿意酌量给我们帮助,也只可以少数朋友捐助的形式行之。整个国家为了抗战到底,须要菲岛侨胞更多的援助。您们今天要用倍上加位的力量,来为国捐输并响应政府所募的公债。我们不愿学校之救济对国家筹款有丝毫之影响,这一点也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了解。  19408月上旬致杨静桐)

整洁如吃饭,不好放假。  1940109日致马侣贤)

 

最近听说马肖生寄了一张证明书给你。他擅自作主,没有经我看过,我不放心。故即于当晚电你将该件寄回,以便审核有无错误,深信你已经遵电照办。现恐你急需文件证明,特由我亲自写了一张,附于信内寄你。你可根据这样证明,找尚达北力保。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1941125日致陶晓光)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惟其不惑所以不忧、不惧。我们追求真理,抱着真理为民族人民服务,有什么疑惑呢?所以我无论处境如何困难,心里是泰然自在,这是可以告慰的。  194125日致陶晓光)

 

今年三月十五日我对大家说:我们有两位朋友,一是贫穷;二是患难。我们不但是在贫穷与患难中生活,而且整个教育理论都是它们扶养起来的。所以我有六个字供大家勉励:友穷,迎难,创造。一切为创造,创造为除苦。  1942418日致陶晓光)

 

近来我们深刻的了解,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一切学术也都是要更有效的达到这个目的。  1943211日日致陶宏)

 

我决定每天译诗一首,或从汉译英,或从英译汉,风雨无间,期以三十年,可得一万首,贡献给朋友,现代的、后代的当点心吃。  1943819日致吴树琴)

 

近读《罗丹传》,有一警句,深合我的态度。他说:美术家立下一伟大榜样,即崇拜自己的事业,要把事业做得美而得到其中之乐趣,即是真正之酬报。的确,我是崇拜自己任创造,故能乐而忘忧。  1943102日致吴树琴)

 

光明,磊落,人中做一个人,(不能做低于人的你所自命的可怜虫)在朋友中够得上朋友。一言一动都是拿自己来塑像——塑一个象样的像。  1943118日致一位朋友)

 

五、论师德

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   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陶行知文集》第59

 

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  19297月《行知书信》《陶行知文集》第73

 

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   192611月《新教育评论》《陶行知文集》第132

 

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也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朋友。  1932年《斋夫自由谈》《陶行知文集》第324

 

有些教师不恤使用强迫手段要学生朝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结果是造成师生对垒,变成势不两立。  1943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行知文集》第541

 

育才学校主张教训合一,同时育才学校坚决地反对体罚。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育才教师最大的责任便是引起儿童对于纪律自觉地需要,自觉地遵守;引起儿童对于学习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   1943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行知文集》第674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切莫轻于断定小朋友的品格。   19311028日、29日《申报?自由谈》《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第304

(景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