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发表日期:2011/3/1 0:00:00    出处:    作者:     点击:1029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423日是国际阅读日。日前,受本报和搜狐教育之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孙云晓研究员展开了一场有关阅读的对话。两位从少年时代便开始阅读的教育领域的专家,以自己的亲身感悟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有关阅读的认识。

阅读的习惯是个人和民族成长的发动机

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朱永新:犹太民族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的一个民族。美国人有一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曾有统计,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的阅读量是45本书,犹太人生下来就要在圣经上舔一下封面,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犹太人对书的崇敬差不多近乎宗教,所以犹太人是一个阅读的民族。我经常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因此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这也是我倡导阅读的时候以犹太人为例的重要原因。

(从2003年开始,朱永新每一年的提案和发言中都有关于设国家阅读日的提案。在今年的提案中,朱永新提倒,犹太民族只有两、三千万的人口,但是产生了这么多世界伟人,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与犹太民族对书的亲近、阅读习惯紧密相关。)

孙云晓:深圳举办了多年的读书节、读书月,两次请我去做讲演。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他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阅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问题,它应该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行为、国家的导向。对图书的出版、推介,应该作为国家文明的基石。比方说,现在图书的价格越来越高,图书馆很不发达,我们的阅读很不方便,儿童的书儿童拿不动,为什么?我们阅读的推动力是非常不够的。

我是做儿童研究的,我们的调查发现今天的父母最希望孩子读的书是教学参考书,最希望孩子看的书除了参考书就是名人传记。实际上儿童希望看什么书呢?儿童最喜欢看的是冒险的、幽默的、动漫的,这些符合儿童的心理,他们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教辅读物,他们说看这些书累死了,烦死了

(第四届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显示,我们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的势头,并首次跌破50%。孙云晓听到这组数据的时候,表情凝重。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饥饿感

朱永新: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阅读是那么重要,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对教育价值本身的意义,包括很多父母亲、很多老师,甚至很多研究教育的人。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教育信仰的真谛。他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也就是说阅读实际上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发育起来的?当然是靠书。教材教辅也需要,那是为孩子最初的精神成长所准备的。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所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要大量地阅读,而且我认为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以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等一切教育内容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就是形成是人的精神饥饿感。

人的精神实际上也有饥饿感,经过大量阅读的孩子,每天都会阅读,以满足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饥饿感。没有这样阅读训练的孩子就没有精神需要,你让他读书他也不会读。我现在每天不读书,就感到精神饿得慌。所以高尔基就有类似的感受,他说一个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就是精神的饥饿感。虽然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大学,但是他在《我的大学》里面就是把阅读作为他的大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精神饥饿感,这是我创造的概念,创造的名词,我觉得对人的精神成长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够不断地去阅读、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来源,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我觉得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习惯让我一辈子幸福

孙云晓:人阅读的问题其实说得再深一点是养成民族阅读习惯的问题,习惯不是号召出来的,习惯是坚持出来的。人的一生都可以不断养成各种习惯,但所有的习惯莫过于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比方说我们的口味,我们的口味很可能是在你十几岁以前养成的习惯。所以童年的阅读习惯对一生的影响最大,到了成年之后你也能阅读,但是你会是理智性的。

儿童的习惯哪来呢?习惯决不是来自于命令,习惯来自于一种兴趣,他一定是充分地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才愿意千方百计地找书看。我今天也被认为是一个有一些成就的研究者或者是作家,这一切的成长我的幸福都是从阅读开始的。

大家可能难以想象,我在11岁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文学著作,因为我们家穷得没有一本课外书。1966年我11岁,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那个冬天,我哥哥看到工厂要清除图书馆里的大毒草,把一些名著推倒在地要烧掉。他想看书舍不得烧掉,趁没有人就偷了一书包的书回家。因为停课闹革命,我疯狂地看了一个月的书,那个感觉就和高尔基说的一样:一个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一个荒漠时代的人看到了绿洲,饮到了甘泉。我读了一个月的书,从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一个月恰恰可以养成习惯,我也是从此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现在我每次出差之前一定都要挑一本最喜欢的书带在身边,什么飞机延误了,火车晚点了,我从来不着急,看书啊。我的切身体会是坐在写字台前的时候就拥有快乐的感觉,打开电脑,摊开书,多幸福啊。我女儿都奇怪,问我,老爸,你不累啊?我写了5部长篇小说,我拿起笔写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时候。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而阅读恰恰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孙云晓对阅读的这种幸福和喜悦特别有感染力。像孙云晓这样,拥有阅读习惯,能够带来30多年、40多年的幸福、一直是他快乐的源泉,是一件十分可贵的事。)

阅读使人走向真善美

孙云晓:从11岁的冬天,到现在我52岁,读书让我受益这么多年。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我当过红小兵、红卫兵,为什么没变成魔鬼?因为阅读,读文学的结果一定会使人走向真善美。

朱永新:特别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文学,实际上是让你和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真正的走进他们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读书是让你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信任、学会合作。很多东西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的,而不是老师在课堂里面教育你说你要爱、你要合作,永远都教不会。

孙云晓:我觉得设立阅读节非常好,即使说现在还不成为一个全国的节日,但能够像苏州这样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设立,自然会成为形成影响了。我想补充一个建议,我希望读书节是读书月的一个高潮或者一个开端。

为什么我特别提这个问题呢?为什么不要搞读书周而要搞读书月呢?因为一个月恰恰是养成一个习惯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在这一个月,读书的气氛很浓厚,天天读书,就会使很多人养成习惯。读书节也好、读书月也好,其实你会发现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中小学生。所以我建议能够把结合起来,这样做渗透性很强。从偶尔的行为到习惯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大家读书很热闹,但是必须把阅读行为变为阅读习惯,这才是真正长远见效的。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想忘都忘不掉的,那就是习以为常的东西,这才是习惯。阅读要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成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

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a/1789099310cid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