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家富孩子”与“富家穷孩子”
文/沈峰(新疆)
据媒体报道:日本百余名小学生近日来到中国江苏盐城市实验学校,与该校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一周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从两国孩子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孩子品格和能力的差异。
这次来盐城访问的费用全是日本小学生自己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日本小学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床,利用课前的二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送餐饮,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日本孩子很少向父母要钱,否则会被视为耻辱。而在中国,许多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包括就业和婚嫁等都由父母一手操办,几乎耗尽父母一生的积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使一些小学生的开支大大超出其父母的开支,许多孩子认为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
日本多数家庭非常富有,但这次来盐城的日本学生穿着很朴素,吃饭剩得很少。临别时,中国孩子送出的礼品大多是昂贵的大件玩具,而日本孩子送出的则是一张张写满深情话语的卡片。中国孩子的这种大方,显然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要面子”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旧传统,在中国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也一定要尽可能让孩子穿好、吃好,绝不能比别人差。父母的这种“爱”,自然也会从小培养孩子讲“面子”的意识。
两国孩子一起上街,买了明信片,日本孩子把包明信片的塑料袋装入口袋,一直到学校找到垃圾桶才丢掉。而中国小孩将瓜皮、果壳在大街上随处乱扔。日本学生到中国同学家作客,进门问好,不叫去的地方不去,不让看的不看,不告诉的不问。
虽然我们的教育历来十分注意小学生的品格塑造,但同日本侧重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强、耐心细致的品格相比,中国目前对孩子的教育只会养成依赖、懒惰和任性。城市里一些小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又是帮着提书包,又是递饮料,学校里老师教育得再好,恐怕到了家里也会被父母用行动将老师的“理论”推翻。但家长们要明白,要让孩子成才,生活条件再优越,也应让他们“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由此,未来才能给他们“降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