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

发表日期:2011/11/17 23:09:48    出处:    作者:     点击:1376

警惕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

    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是指新生(初一、高一)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迷茫、困惑、痛苦。笔者对今年秋季初一年级(460名新生)所做的适应情况调查显示,有51.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大,18.8%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不适应,8.9%的学生的自我认识不清楚,24%的学生心态较平稳。新生适应情况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对新环境的认可,对自我的肯定,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信心。

  适应不良的三种表现

  认知上:

  案例1:高中以前,李晓一直是老师的宠儿。中考使他从最高点掉了下来。进入高中后,内向的李晓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加上高中学习枯燥单调,他感到难以适应周围的人和事物。他怀念初中的同学、老师和一切。

  新生刚到全新环境时,总爱这样问自己:“别人喜不喜欢我?我有没有吸引力?我还有没有优势?”等等。在这样的自我探询中,有些新生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在环境适应方面:●还是过去好。●周围没有人喜欢我。●班里的新同学不真诚。●我不是班干部,成绩不再优秀了,不必严格要求自己了。

  在学习方面:●我不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我无法跟上新的学习节奏。●学习太苦、太枯燥,没有意思。●我找不到适应新的学习的方法。●我变笨了。●我没有别人有冲劲、有后劲。●我觉得自己成绩差,又不够勤奋,常常会觉得没希望了。●学习有点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我不再是学习的料。

  情绪上:

  案例2:吴兰,她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早上6点起床,中午也不休息。作业太多,学习、工作的压力常常会让她头痛,使她多疑、失眠、心烦,而且自己厌恶自己,认为自己很差,特别是数理化。又身在尖子班,压力很大,有时很压抑。尤其是物理,她很想学好。但一看到物理书就头痛,一上物理课就走神。她常常失眠,常常在夜晚偷偷地哭,感到只有哭才能发泄压力。

  由于环境变化大,压力大,新生容易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表现。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总认为班上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很容易自卑、生气、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行为上:

  案例3:陈放:上高中了,繁重的学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很想在各科都表现自己,希望大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优秀、很不错的人,但往往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心里有点焦虑。李洁:刚进校时急于表现自己,大量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没有做好时间分配,高一期中考试成绩陡然下降,让她惊讶、伤心不已。

  新生适应不良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有:退缩,过分保护自己,什么活动都不参与,从不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而有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高一生活中,表现为过分积极,什么活动都参加,一天忙得团团转,但似乎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做好,特别是学习受到很大影响。

  适应不良的形成因素

  气质、性格差异。气质和性格作为学生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影响新生入校最初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学生热情奔放,多血质的学生开朗活泼,这两种气质的人都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而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相对含蓄、沉静,不善于与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速度慢一些。另外,从性格上说,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也比内向型性格学生适应快一些,效果好一些。

  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升入新学校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并为此做好恰当的应对措施,用旧眼光来衡量和评判新环境中的人和事。比如:过去的同学亲切,现在的同学形同路人;过去的老师喜欢自己,现在的老师不在乎自己,等等;想家,想以前的朋友,感到异常孤独难受等。

  家庭压力过大。不少父母会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提前灌输给子女。另外,学生心理发展速度加快,但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给青春期渴望独立和理解的学生也造成较大压力。

  学校过分强调教学,忽视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学生进校后,学校通常希望新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新生的也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教学和一般的常规性入校教育。针对新生心理开展的适应性教育没有跟上,有的甚至没有。

  缓解适应不良的方法

  对学校而言:应充分重视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入校新生进行集体心理讲座,对同一反应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或个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同时,因为新生的很多问题与家庭密切相关,可开设相应的家长培训班。

  对家庭而言:要尽量做到“三多”和“三不要”。“三多”是:多观察子女的表现,多和老师交流,多和子女讨论学习、生活和交往。“三不要”是:不要时时刻刻提醒孩子的成绩,不要夸大子女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不要当着子女的面把孩子与其他人相比。

  学生自己: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估计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主动向周围人学习一些必要的适应方法。面临问题和困难时,积极改善,必要时寻求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也可以向校内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倾诉求助。

  

复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策略

近年来高考复读的人数逐年递增,他们或是在高考补习班或是直接插班就读。他们都有高考失败的痛苦经历,希望通过再次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们却很少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多数学校并不把他们列入正常的在籍学生之列,还有不少复读生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许多不利的外界因素及他们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如何指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呢?

  策略一:树立信心,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时,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要帮助他们为自己确立切合实际的生活和学习目标。

  策略二:进行理性情绪辅导,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让他们对自己所持的关于自己、他人以及他们周围世界的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反思和置疑,培养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品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结构。

  策略三:加强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复读生高考之所以失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科学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诱发出一些心理上的困境。因此,还要注意加强对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智能等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策略四:进行必要的集体生涯辅导与升学和就业辅导。

  相对于普通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复读生对于自己将来的生涯定向、生涯安置、生涯进展等一些问题有更高水平的焦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妨对他们采取集体生涯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等,提高他们升学与就业的决策能力。

  对于高考复读生,本着教育公平、民主的原则,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也希望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顺利地发展!

 

 

考前休息好的绝招

考前的日子真是分秒必争,有的考生感叹:人要是不睡觉多好呀!当然,这是一种奢望。考前确保有良好睡眠,养精蓄锐,能帮助考生事半功倍。

    如果因为考前焦虑而导致夜间入睡困难,可选择以下两种方法,放下思想包袱。

第一种方法: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 。在第二次吸气时,默念数字“1”,呼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与此同时,试着想你面前有一块黑饭,你在黑板上写了“1”放松这几个字。在下一次吸气时,默念数字“2”,呼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一直默念到数字“20”,每次深呼吸都要想像听到了并看到了那些数字和"放松"这两个宇。

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一些不会引起自己情绪激动的词语和景象来占据自己的思想。如果自己的思想能够保持着持续地在听和在看这一系列的单调词语,那么考试的焦虑和紧张思绪就不容易影响你了。用这个方法来催眠,不可急躁,不应急于求成。

第二种方法: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先做3-5次深呼吸,然后想象在黑暗中有一个不太亮的白点,并集中注意力控制这一想象中的白点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50次,再换成缓慢地勾画五角星轨迹50次。如果感到心情改变不大,则重复上述意念运动程序数次。然后再进行两次深缓呼吸。每进行一次探缓呼吸,就对自己进行一次暗示:我已经睡着了。这样就可以起到良好助诱导入睡的效果。

如果条件允许,平时和考试期间都应养成午睡的习惯。午睡一般小睡半个小时,这样做既能达到使大脑休息的目的,醒来时头脑也会很快清醒过来。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可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尤其是有特殊舒眠功效的牛奶,能够更快地帮助你进入甜蜜的梦乡,在第二天考试的时候精力充沛,答起卷子来下笔如有神! 

我的情绪,我做主!

我想有个快乐的心情,但为什么总是烦躁不安?”“在烦恼、愤怒、焦虑时,我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与两个字密切相关,那就是情绪!情绪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随处可见,在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中也伴随着一定的情绪。由此可见,如何管理好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掌握的能力之一。
常见情绪问题大盘点
  学生的生活总的来说是紧张的,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使学生的情绪易处于紧张状态。适度的、情境性的消极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意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没很好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极易导致过激的情绪问题。经过归纳和盘点,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
  
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类似担忧的情绪。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学生们极易产生这种体验。经研究实验证明,适度的焦虑能使我们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常常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
  [建议]1、保持积极态度。应冷静并客观地分析现实情況,切勿小题大作。要保持积极心态,肯定自我的能力和优点,不要自贬。2、向他人倾诉。即使有些事情并不能得到解决,与家人、朋友分担困难及向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对舒缓焦虑情绪也很有帮助。 3、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健康的生活模式,即均衡饮食、充足睡眠、社交娱乐、经常运动、培养良好嗜好,对抵抗焦虑十分有效。
抑郁
   抑郁,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学生情绪抑郁的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注意力涣散、干什么都无精神、不爱谈吐,不爱与社会交往、对生活缺乏热情和信心等等。长期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使人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建议]:首先,把头脑中的消极想法写在纸上,看它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逻辑?其次,找出这些引起不合理的思想后,用理性批判它们,并用积极思想取代它。比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第三,对不合理的思想要反复和自己辩论,反复批评就会动摇这种思想,最后铲除它,走出抑郁心理。
  
愤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学生们,往往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喜欢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这种情绪极易使学生在冲动之下做傻事
  [建议] 1、在发泄之前分析一下发怒后果。在愤怒时,摔东西、打骂人等都是用行为来表现愤怒,这样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还很可能将问题严重化。2、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明白地将自己的愤怒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自己激动的情绪,还有助于双方的沟通。3、暂时回避引起愤怒的原因,推迟发怒的时间。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对容易发怒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试试推迟你的动怒时间。一旦你意识到可以推迟动怒,你便学会了自我控制。推迟动怒也就是控制愤怒。经过多次练习后,你便知道如何消除愤怒。

嫉妒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心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同学间隔阂甚至对立,同时使自己处于烦躁、痛苦的情绪折磨中。
     [建议]1、积极地进行自我安慰。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酸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了。生活中,我们也要有勇气承认别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毕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2、变嫉妒为欣赏,不断发挥自我优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
  你是愿意做情绪的主人,还是做情绪的奴隶呢?这就回到了我们的主题——情绪管理,因此每个人都要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这样才能做一个情商高手。管理情绪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不断提高而形成的。愿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快乐大师。

 

你该怎样表现自我?

    蓓佳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中学生,她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别强烈。蓓佳认为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人应该勇于表现自己,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学校里一有什么活动她就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场合都抢着发言。然而许多同学说她是“出风头、爱表现“,大家都渐渐地疏远了她。为此蓓佳很苦恼:难道勇于表现自我是一种错误吗?

表现自我绝对称不上是什么错。这世上如果没有了表现,恐怕也就没有天才和蠢才的区分了。

人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一个是建构自己,它是指人对自身的设计、塑造和培养;另一个是表现自己,也就是把人的自我价值显现化,获得一种社会的实现和他人的承认。有些人往往把自我表现贬为出风头,殊不知,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表现着自己,生活本身就是表现。

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这里指出了建构表现两个方面,都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压抑和束缚,我们的民族在表现自我这点上,还不太能放得开,大家一向以谦逊为美德,不习惯大大方方、直直接接地宣扬自己,同时也对他人的争强好胜之心存有非议。此外,缺乏足够的自信与胆魄,也是我们许多人不敢表现自我的重要原因。

据说以前在中美中学生夏令营里,中国营员最不能适应的一点便是每个人必须处处表现自己,你如果没有或不肯拿出一点真本事来,那就请一边呆着。例如美国中学生请你在某方面露一手,一旦你自谦才疏学浅, 即使你有这方面特长,他们也会真以为你才疏学浅,他们可没兴趣在这些方面劳神费力拔开云雾去识你的庐山真面目,于是你只能失去表现自我的机会。

可见,蓓佳大胆表现自我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不必因同学们一时的不理解和非议就退缩回去。当现在有许多人都因自己的谦虚过度错失良机而后悔不已时,自己难道还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吗?

不过,蓓佳光有敢于表现这一点是不够的,她还需要善于表现这一面。为此我认为应注意两点:

首先,蓓佳不要让人感觉自己的表现欲过强。目前的社会心理现状是,如果对方看出你的表现欲过强,看出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表现,那么他们将认为你没什么本事,反而会轻瞧了你。有个人在名片上印了一个副处长的官职,但坏就坏在他在这副处长之后还加了一括号,里面写着本处没有正处长。其本意是突出这个的价值,结果却起了相反的效果:别人都认为他太官迷心窍了。

另外,如果别人感觉到了你的表现欲过强,则会觉得你是为了表现而表现,是在弄虚作假。而人们最不喜欢不坦诚的人,觉得这种人不可交、不可信。曾有位女孩,以前过于文静内向,为突破自己的羞涩拘谨,她一改以前的行为模式,放肆地大笑、高声的哭叫、抢着发言、与男孩开过分的玩笑,表现得比外向人还外向,想借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青睐,然而大家都觉得她太假,连以前的知心朋友都不敢再接近她,弄得她比以前更加苦恼了。所以人要表现自我,还是以大方自然、真诚坦然的方式为最好。

    其次,要给别人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以前我在中学代课时,发现班上有个女孩相貌出众、活泼大方,但令人不解的是她的人缘并不很好,整天孤零零的。后经我向其他同学询问,才得知她太爱表现自我了,例如上英语课时她总抢着发言,节节课都成了她和英语老师的单独对话,剥夺了其他同学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大伙在一起聊天时,她只能听她一个人说,或者只能谈她所感兴趣的话题,否则她就不感兴趣、不耐烦或干脆走人;班级在学校表演大合唱时,她必须是领唱、主唱,要不然就出长音、慢半拍,故意与众不同。

实际上分析起来,别人未必是反感这位女同学的爱表现,因为每个人从内心深处来说都是“爱表现”的。别人反感的是她只顾自己而不给别人以表现机会的自私做法,因而就不会“买她帐”。现实的逻辑是,如果你老以自己为主角把他人当“观众”,则这台戏是唱不久的。别人会拆你的台、冷你的场,让你孤零零地唱“独角戏”。试想,你连一个观众都没有了,还表现给谁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