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Campus dynamic

诗意栖居,演绎人生精彩

发表日期:2015/12/14 16:10:09    出处:    作者:     点击:1

诗意栖居,演绎人生精彩

——高焕祥校长专题报告会述评

      作为第八届读书节的压轴活动,12月10日下午,高焕祥校长在多功能厅以《如何在喧嚣的时代诗意地栖居》为题开设专题报告会。多功能厅座无虚席,共有400多名师生参加。

      高校长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高校长以“我们所处的时代“喧嚣”吗?”“如何理解喧嚣?”发问,继而简述了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二律背反”现象的理解。他认为:当今社会,一方面物质繁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进步明显,但同时也存在各种危机。所谓“喧嚣”是一个比喻,其实并不全面,不十分恰切。用在今天的报告中,泛指现实社会的一种危机现象。具体表现为:浮躁浮夸、失真失实、异化与逆动、道德价值失守、物欲横流、社会腐败等。这些想象的存在,导致世人的困惑、盲从、生命价值感模糊,痛苦加深而安全感与幸福指数下降!

      对此,教育也不可能例外,师生也无法置身事外! 那么如何看待?如何把握自己呢?首先要用科学、客观、正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和人生。对于同学来讲,现在很难去改变世界和社会,也改变不了教育,但是可以改变和完善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不仅仅关乎自己,会影响他人,会影响我们共同所处的这个局域的教育生态,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教育的改变乃至世界的改变!

    改变与完善与多方面的,今天选一个视角谈一下,就是如何“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就是一种自我改变和自我完善!

    第二部分,高校长着重分析“诗意地栖居”以及“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

    高校长从提出“诗意栖居”的德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及其作品《人,诗意地栖居》和《远景》讲起,简要介绍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作品的阐发;介绍了对于“诗意栖居”的一般理解。继之,高校长阐明了自己对于“诗意栖居”的理解,也是对于同学的引导与启发。高校长的主要观点如下:

    “诗意地栖居”,就是艺术地、永存梦想与向往地、以审美的态度生活在大地上……就是不忘记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常寻找自己精神家园里生命的诗意!

诗意地栖居,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诗意”,就是梦想、想像、超现实、超物质与功利的一种思想的存在。“诗意”,乃是一种形式的精神家园。通俗一点说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精神的“房间”;人的精神家园是丰富多彩的,诗歌、艺术、“诗意”即是这个精神家园中的奇葩!生活和生命,应该有点儿品位!人固然离不开物质,但是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超越物质,有任何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精神!

    所以,人不应该成为机器,也不应该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动物;不应为劳碌所困、为私欲所惑、为物欲所累、为名利所俘虏!而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经营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人不应该失掉自我,更不应该异化、逆动 !有人也许会认为:没有物质的富足,哪会有“诗意”?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荷尔德林在创作出“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和“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的诗句的时候,正是他的人生几乎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伟大的现实主主义诗人杜甫,几乎一生都处在穷困潦倒的状态……这才叫“诗意”,才叫“超越”。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

人,只有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期待和向往,才能守护精神家园,才能更好地回归到人的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到人的精神家园!

    学校正在举办读书节活动,在座的都是中学生。我认为寻找“诗意”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是习惯于阅读。通过阅读、欣赏、艺术追求,通过审美和精神向往,通过人生的诗意化与艺术化,可以化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可以释放焦灼的情绪并得到内心的安宁。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现代过度的技术化对人性的异化与泯灭,避免科技与人文的对立,避免感性与理性的脱节,避免人成为大数据时代被计算和使用的物质。

    读书、学习、思考,梦想+理想,这是基础。不读书,没文化,没品味,没内涵……“诗意”之境界恐怕很难达到。

第三部分,高焕祥校长以“‘诗意’随地随时伴我而行!”为标题,结合自己的内心感悟、对自然变换的关注与欣赏、对现实的艺术化关照、坚持不懈的“诗意”追求和诗词创造,鼓励同学去发现美、欣赏和表达美,去开发自己的精神后花园,学会诗意地栖居、愉快地生活、健康地发展。

高校长引用泰戈尔诗句:

    “不要去四处寻找生命的意义,其实生命的诗意就栖息在那日常生活空白的深处”

    “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指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和欣赏;生命力不缺乏诗意,只缺乏挖掘、体验与感悟!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精神的家园,里面也从来不缺沃土清泉,它之所以变成荒芜,是因为生命的诗意被懒散、倦怠的藤蔓缠绕!所有的生活和经历,都不乏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反差何其大!但都是诗意!苦涩,艰辛,闲适,冲突,愤懑,狂放,沉郁,悲哀,苍凉,孤独,都蕴含着“诗意”,都可以变成诗;都可以让创作者,体验者,欣赏者的灵魂得到安慰,转化为精神家园里的花朵!

    精神家园,是最宽广无垠的空间!最好的养分是阅读,最持久的清泉是思想,最美的果实是文化作品!

    孤独,痛楚,悲伤,思念……都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美!当完成了这种转化的时候,你也因此变得更富有内涵,更具气质,思想也便得到了升华!如果不能,就只能停留于肤浅……痛苦和孤独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学会孤独、品尝痛苦、独享孤独……这种意念和心境,就是孤独和痛苦得到升华,甚至变得高贵。如果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就可能成为不朽的艺术!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的思考与加工,只停留来痛苦和孤独的自怜与呻吟的层次 ,那就是低级的痛苦与孤独!最后愁死,跳楼、上吊,毫无疑义和价值,懦夫而已!

    愁也是一种美!所以,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 !继之,高校长展示了众多抒发“悲愁心酸”情怀的古诗名句,同时也公开了自己的QQ空间及个人的部分诗作。概括说:忧愁悲苦,能写出来就是艺术!不能表达,不会感悟与思考,闷在肚子里,闷死了就是悲哀!

    这里我们谈的是“诗”。但是“诗”仅仅是我所讲的“诗意”的一个方面。“诗意”不是诗,诗意有诗,学会“诗意地表达”、“诗意地栖居”,并非让大家都成为诗人。如何找到“诗意”?简单地说:

    (1)“诗意”和美随处都在,审美随时随地可行。欣赏自然,观察世界,不泯好奇之心,学会审美。 (2)“诗意”不是诗,但“诗意”包含“诗”。吟诗、写诗、赛诗、交流诗是学生找到“诗意”,追求梦想与理想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式,即“诗”是实现“诗意地栖居”的一个途径。

    高校长鼓励同学们:不泯好奇之心,常行常思;养成阅读之习,多记多写;学习审美之好,欣赏表达;心怀诗意之境,豁达变通。最后,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心怀诗意演绎精彩人生”的祝语结束了报告。

    高校长的报告紧凑精炼,诗意隽永。虽然受时间所限,但是在不足一小时的时间里,高校长奉献了一场明白晓畅,感情真挚,极富哲理与深思,信息内涵丰富,学术气质突出的精神大餐。听讲的同学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整个报告会期间,全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阵阵,报告会结束,众多的同学将高校长围住,或恳求讲稿、QQ号码,或请求签字。办公楼电子展示平台迅即出现了同学的手绘涂鸦“高校一言胜十书,今日见识终长进。诗意地栖居。——致谢高校长!”

    高校长的报告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学术和认识高度,“我讲我所思,我讲我所历,我讲我所悟,我讲我所作。”富有亲和力,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为第八届读书节系列专题讲座活动画上最为重彩的一笔。